第7部分(第2/4 頁)
融、高科技和生物技術企業擁有新創意的專利就是個例證。
政府可透過實施反托拉斯法和必要時干預市場的方式很好地保持市場的競爭性,無論如何,這樣的政策應該符合增進競爭而不是限制競爭的目標。這在過去並沒有完全做到。例如,航空管制使機票價格幾十年來居高不下,具體細節可參見第11章的內容。
競爭以小博大,使經濟趨於最優
很容易就能列舉出一堆競爭帶來的好處,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好處無處不在,但有些好處不是顯而易見的。這裡列出的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
競爭使價格處於低位、邊際利潤得到控制。為了保持市場份額,企業往往隨同競爭對手進行降價(或維持原價不變)。因此,在充分競爭市場,價格總是面臨單邊降價的壓力。
� 競爭性市場中的企業有很強的透過質量與服務的改進贏得競爭的動力。
� 價格和邊際利潤的下降壓力促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否則只能關門大吉。
� 結果,競爭性市場比缺乏競爭的市場有更多的創新和更快的生產率增長。
� 最終,競爭縮小了*和權錢交易的空間,加快*化程序。
大蕭條過後,世界上許多地方瀰漫著強烈的反市場情緒,這導致政府透過管制對關鍵產業干預的加強,有些方面甚至是完全控制。不過風水輪流轉,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快速復甦和對工業過度管制的關注,市場機制重新受到青睞。在此期間,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了“俘虜管制”的擔憂,即受管制企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左右管制者的行為,使自己(受管制企業)獲得鉅額好處,龐大的費用開支卻由消費者買單。
於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許多產業(然後是歐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開始解除管制(或私有化)。此後的20年裡,航空、天然氣、鐵路運輸和貨運等部門由於競爭的加強,運營成本和消費者支付的價格(物價調整後)下降了25%~75%。在許多情況下,服務質量也得到改善(比如,更多的選擇、更快捷的週轉和更便於消費者的時刻安排)。這些都是競爭加劇取得以小博大較好效果的典型例子——帶來的好處被經濟學家命名為“社會剩餘”。
在其他國家也能找到類似的事例。在日本,有些領域(家用電器、機器人、精密儀器和交通工具)的國內競爭非常激烈,這些領域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但其他領域如服務業、零售業、化工產業、軟體業和服裝業沒有什麼競爭對手,並普遍存在政府幹預,這些產業幾乎沒有競爭,日本消費者為競爭缺乏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很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照相機行業,紐約的價格低於東京的價格,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紐約的零售業競爭更激烈,邊際利潤比東京受保護的同行低得多。
表9�1解除管制對成本和價格的影響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9章 限制競爭無異於盜竊公眾財物(2)
產業 成本節約幅度 價格回落幅度
航空 25% 33%
天然氣 35% 30%
鐵路 60% 50%
貨運 35%~75% 35%~75%
① 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經物價調整。
資料來源:Clifford Winston;“U�S。 Industry Adjustment to Economic Deregul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Summer 1998;�110。
沃爾瑪:激烈競爭中成本收益控制的著名案例
競爭是把雙刃劍,會給企業和僱員帶來痛苦。競爭壓力下的成本縮減加劇了失業、降低了工資。沃爾瑪這個案例是多種市場力量作用的結果。從好的方面看,沃爾瑪提供了豐富的商品,價格遠遠低於一般的夫妻便利店,主要是因為沃爾瑪的工作效率比一般零售商高出40%~50%,低廉的價格使窮人大大受益(尤其是在美國農村地區),沃爾瑪也是商店所在社群的最大僱主。從差的方面看,沃爾瑪以低工資著稱,對供應商的壓價毫不手軟,還因加速夫妻便利店的衰落而備受指責。
過去的30年裡,沃爾瑪成長為美國最大的零售商和最大的私人僱主(有超過100萬的僱員)。儘管受到民粹主義政府官員和左翼媒體的妖魔化,沃爾瑪的巨大成功還是給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