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杆山”,海拔約兩千餘米。
鎮巴與四川萬源接壤,也與重慶的城口、雲陽、奉節接近,相去不過百數十里。鎮巴山高路險,境內木竹猶多,野生木竹林連山蔽林,蔚為壯觀,比之蜀南竹海,不遑多讓。
秦巴山區的茶葉很有名,鎮巴的秦巴霧毫、秦巴毛尖,西鄉縣的“普仙閣牌”午子毛尖,寧強縣的“寧強雀舌”等都是茶中珍品,頗有名氣。
巴山產茶歷史悠久,茶聖陸羽在《茶經》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峽川有二人合抱者。”鎮巴產茶始於秦漢,盛於唐宋,以雌雞嶺上之茶著名,故原名“雌雞嶺茶”。而泡茶以白河井泉水為佳。
據史載,東漢大將班超,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奉命出使西域,息戈寧國,建立功勳,而被封為定遠千戶候,食邑鎮巴,歲奉“雌雞嶺貢茶”。從此“雌雞嶺茶”、“白河井泉水”之名相傳至今,名揚大西北。
鎮巴因為是定遠千戶侯班超的食邑,古稱定遠城,又叫“平西城”或“班城”。在歷史上,鎮巴和臨近的西鄉縣一直都是一個縣,合稱仍叫西鄉縣,後在清朝嘉慶年間從西鄉縣裡分了出來,置為“定遠廳”(相當於副縣級),直到民國元年,因地處巴山深處,方才改名為“鎮巴”。
鎮巴的歷史雖然頗有淵源,但決非通都大邑,歷來人煙稀少,民生艱難。即便是現在,鎮巴三千多平方千米的縣境,人口仍只有二十餘萬。
鎮巴境內有古道穿境而過,這就是“荔枝道”的南段,又稱“小巴間道”、“達涪道”;向北則是開闢於秦代的“子午道”,總稱為“荔枝道”,也就是當年唐玄宗為楊貴妃修的用於運送荔枝的那條“高速公路”。
原來楊貴妃是四川忠縣人,忠縣唐時屬涪陵郡,屬於亞熱帶氣候的川東南,在當時有荔枝出產。楊玉環在家鄉時便愛吃荔枝,後來她做了貴妃仍然念念不忘。
唐玄宗為討楊貴妃歡心,下令在長安、西鄉與涪州(即涪陵)之間闢了一條快道,全程兩千餘里,專門用來運送新鮮荔枝。
史書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她這一“必欲”下來,自己倒是飽了口福,下面的平頭百姓可就慘了。修築棧道的艱難辛苦自不必說,單是運送荔枝的苦差就使得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在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當年杜牧有感於唐玄宗荒淫誤國,曾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譏諷此事。詩聖杜甫也有詩云:“憶昔南州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中,至今耆舊悲。”
唐玄宗的暴忝天物、窮奢極欲最終釀成馬嵬之變,盛唐從此走向衰落。晚唐巨擘李商隱更有詩譏諷:“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一國之君最後卻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不住,只能怪皇帝老兒自己太過荒淫昏聵,以至於福禍相繼,樂極生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山異嶺邪2
歷史上的漢中本屬四川,南宋末年四川軍民憑藉著窮山惡水對蒙古人進行了長期英勇而頑強的抵抗,連蒙古的皇帝蒙哥也在合川釣魚城下給一塊石子擊中而一命嗚呼,可算是陰溝裡翻了大船。(注:關於蒙哥之死,有數種說法,但一般均認為是中炮石或飛矢而死。)
因此元朝建立後,為了長治久安,便把漢中劃歸陝西屬治,為的是把秦嶺這樣的天險除去,讓四川一省無險可守。
但遷延至今,漢中的風物、語言、氣候、文化都更接近四川而與陝西迥異。比如方言便與有八百里秦川之稱的關中大不一樣,口音並非關中話也非陝北話,而是近乎全盤川化。所以陝西的方言總的來說是關中話、陝北話、陝南話三種。
鎮巴與四川萬源、通江接壤,蔭涼壩往南二十餘里便是四川通江縣境,村裡人說話跟通江的四川人並無二致。
比如馬大麻子罵人時就喜歡自居“老子”,喜歡說“給老子”“龜兒子”“先人闆闆”這樣的不雅粗俗之言。
據我考證,一些小說裡常見的四川人罵人時說的“格老子”其實是謬傳,這在語法語意上都說不通,無法理解;應該是“給老子”或“跟老子”,因為“給”或“跟”本應是介詞,四川人說“給”或“跟”和普通話的“格”很相近,因此“給老子”或“跟老子”便被誤認為是“格老子”了。事實上,四川(包括重慶)有很多地方說的是“跟老子”,這與“格老子”的發音相差甚大。
另外有人認為“格老子”是“哥老子”或“嘓嚕子”的異讀,這就與後來的四川“袍哥”扯上了關係,顯然這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