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輩,多不得善果而終,似乎冥冥之中早有一種因果平衡。
古語云“將相之門,十世而斬”,民間則說“富不過三代”,現在則有句流行語說“上帝如要誰滅亡,就先要他瘋狂”,都可謂警世之言。土匪王三春先是一夜發跡,作威作福飛黃騰達,而後陡然滅亡,身敗命裂。
正是在王三春覆滅的這一年,馬大麻子也遇到了平生一大險惡怪異之事。
第四章 馬大麻子1
說起馬大麻子這小子,方圓二十里地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究其原因,大概有如下這兩個原由。
一是這馬大麻子“天生異相”,身材既胖且矮,頭大頸粗,圓滾滾的好像一隻小號的用來碾米的石頭碾子,身高不足四尺,身寬卻也有三尺;滿臉的大麻子,大約是小時候出痘後留下的。
說不上其貌不揚,只能說是奇醜無比。就憑這幅長相,當年他想去參加紅軍,楞給人家轟了出來,據說是怕影響隊伍形象。
那時候紅軍的宣傳做得極好,群眾基礎很好,盡挑品質良善、有苦難述、有仇難報的貧苦子弟,因此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加入的。
後來他又想加入大土匪陳德三的隊伍,託人死皮賴臉的找上門去。陳德三瞪起一雙牛眼瞄了瞄他,又從頭到腳細細的打量了他一番,接著便“嘿嘿”的笑了起來,笑得馬大麻子渾身躁熱,心生不祥之感。
果然,陳德三笑完便滿臉鄙夷的對他說:“你長成勒幅德性還想入夥嗦?給老子爬哦!爬不爬?不爬老子照倒腦殼逗是一槍,打死球你!”(“給老子爬”就是“給我滾”的意思,是四川市井無賴的罵人語。)
說罷從褲腰帶上扯出一把烏光鋥亮的勃殼槍,就向馬大麻子腦門上伸了過來。土匪們常常把手槍上的準星都敲掉,槍口斜向上插在褲腰帶上,這是為了開槍的時候更快,免得磕磕碰碰,土匪們叫做“倒牽牛”。
陳德三也不例外,勃殼槍的準星已經給這小子砸掉了,打磨得光光溜溜。
馬大麻子給硬幫幫的手槍頂上腦門,登時呆若木雞,面如土色,參加袍哥的勇氣消失得無影無蹤,嘴裡結結巴巴的告饒:“袍……哥……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
陳德三哈哈大笑,一腳把他踢出門去,算是饒了他一命。馬大麻子屁滾尿流的逃了回去,從此以後不敢再在人前重提當袍哥這回事。
後來陳德三被駐防陝南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招安,受命駐防鎮巴。王三春不服,糾集千餘土匪將陳德三趕出了縣城,王三春於是成了新的土皇帝,在鎮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很過了幾天作威作福的好日子。他又豔羨起大土匪王三春的*快活來,卻再也不敢有加入其中的非份之想。
“給老子,老子上輩子肯定是作了孽,要不然勒輩子啷克連袍哥都當不成?”
馬大麻子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命運,他曾經把當袍哥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希望有一天也能理直氣壯的說“袍哥人家絕不拉稀擺帶”。
這小子雖然入袍哥無望,但心癮難斷,後來想了個折衷的辦法,自己東拉西湊的偷學了一些袍哥的切口和暗語,私下裡常常操練一番,也算是解了一回當袍哥的饞癮兒。
說到這裡,有必要談談“袍哥”。袍哥又名袍哥會或哥老會,源於四川,從四川流於貴州,以後又傳播至湖南,以及東南各省,在陝西等地,以前也有哥老會。
但各地的名號不同,比如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稱袍哥會所為“江湖”,雲南四川貴州等則稱“公口”,直隸熱河東三省則稱“混混”,江浙兩省則稱“洪幫”,廣西廣東則稱“三點”,安徽江西則稱“洪江”。
四川人對袍哥很有認同感,早年間有句老話:“袍哥人家,認黃認教,絕不拉稀擺帶。”或說:“袍哥義字當頭,絕不拉稀擺帶。”就是相互支援、論交情講義氣的意思。
袍哥最初多從事抗清運動,故史上又稱漢留、孝義會,袍哥作為開山立堂典範的《海底》是由洪門秘籍《海底》改編而來,其組織結構也與洪門相似,比如在組織也設有內八堂和外八堂。袍哥中人也自認系出洪門。
大多數學者認為哥老會是以乾隆初年的“嘓嚕”為胚胎,在嘉慶、道光年間融合了天地會白蓮教的某些特點,逐漸演化而成。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這個名字來自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當年他與王船山等人秘密結社,意欲舉義反清,便暗中聯絡志同道合的漢人搞了一個與洪門相似的民間秘密組織。
顧炎武是大學問家,他根據《詩經》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