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部分(第3/4 頁)
“可惜,我已是沒有退路,此生絕不負天王之恩。”
曾天養獨自一人,對著空氣長嘆,神情竟然出奇地有些寂寥。
也許,每一位“壞人”,都會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吧。其實換個角度,在洪秀全看來,曾天養可不正是最忠誠可靠的臣子嗎?
往往立場不同,對人的評價,也會走向兩個極端。
**********
林鳳祥府邸,歐陽朔書房。
在接連處理好天王宮和太平軍兩大棘手的問題之後,歐陽朔終於有時間,來考察、接見天京城的一眾文官。
而其中最受歐陽朔器重的,自然就是蘇轍了。
相比其兄蘇軾的豪放,蘇轍則是沉穩內斂和鎮定若素。正是這一性格,讓蘇轍在官場之上,比其兄蘇軾走得更遠。
當然,在骨子裡,兄弟二人又有共同之處。
一代大文豪蘇軾,曾經這樣評價他這位弟弟。
“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由此,可見蘇轍之低調內斂。
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尤其擅長政論和史論。正是這一特長,被當時擔任宰相,一心想要變法的王安石相中,調入三司條例司。
對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等變革,蘇轍都有極深的見地。可惜,蘇轍之論,跟彼時雄心勃勃的王安石思想相悖,走向了變法的對立面。
不久,蘇轍就因跟王安石意見相左,而被貶出京,官路坎坷。
直到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簾聽政,意圖廢除王安石時期的新法,蘇轍才再次得到重用,最終一路官至宰相。
其後,宋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相應的,屬於支援廢除新法一派的蘇轍,自然是連遭貶謫,至此之後,再無起復之機。
由蘇轍一生的官場經,也可略一窺見,北宋時期黨爭之頻繁。
由於宋代官僚制度的原因,宋代文人的地位較高,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政治生活的黃金時期,他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
而北宋的政治特點,則以積弱積貧、黨爭頻繁為主要特點。
自從范仲淹以後,北宋的著名文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被捲入黨爭漩渦,**影響、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也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文學創作。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也許,正是深受黨爭之毒害,現身荒野之後,蘇轍對於太平天國的黨爭,是敬而遠之。在天王和其他各派之間,一直保持中立,低調地處理政務。
即便是在石達開和楊秀清博弈期間,蘇轍作為天國文官之首,也是一直保持沉默。歐陽朔入主天京城,蘇轍則乾脆就是閉門不出。
直到這一天上午,蘇轍得到歐陽朔的親自召見。
此前,在圈定潯州郡等三位郡守之時,歐陽朔並未考慮蘇轍。倒並不是歐陽朔對蘇轍有偏見,或者說是質疑蘇轍的能力。
實際上,以蘇轍官居宋朝宰相之能,治理一郡之地,並無不妥。而且北宋時期,官僚制度已是極為完善,對官吏的練更甚。
北宋時期,衙門事務繁雜,對官吏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比之鮑叔牙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文臣,在能力上,蘇轍實則不遑多讓。
實際上,早在得知蘇轍在太平天國為官之時,歐陽朔就想到一個職位,最是適合於蘇轍,那便是行政署下屬的科教文衛署署長一職。
隨著范仲淹調任梧州郡郡守,蕭何就任行政署長。此前由蕭何兼任的科教文衛署,一直還是由蕭何兼顧著。
四大署當中,行政署本就政務繁重。
對蕭何而言,身兼多職,實在是極為不便。蕭何一直透過公函,提請君侯,早日擬定新一任的科教文衛署長。
問題是,科教文衛署,實則關係到歐陽朔來年領地變革之根基,干係重大,歐陽朔又豈能匆匆擬定其主官人選。
而身兼文學家和宰相兩大職務的蘇轍,兼且家學淵源,為人又正派,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歐陽朔的視野,是科教文衛署長的合適人選。
除此之外,科教文衛署服務的是公共基礎事業,跟黨爭無緣,偏偏又急需有見地之人主導,跟蘇轍的秉性,實在是極為契合。
正是如此,歐陽朔才有信心說服蘇轍再次出山。
歐陽朔選擇在書房,而不是正堂,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