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部分(第3/4 頁)
度混亂;而一個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統一,最主要的條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而思想混亂是形成共同價值觀的大敵。
因此,光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統措施還不行,最關鍵最長遠的統一要素是思想的統一,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才能讓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內的統一措施有效。
當時最大兩種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
儒墨並稱顯學,但墨家更側重對農業方法的創新,種地務農。道家更注重研究身心,人性觀的形成探索。名家更注重形而上哲學思考。
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統一中國偏偏是新事務,他採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這些東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當時的六國貴族,也藉著儒家的“克己復禮”,妄圖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取得失去的權勢。
所以,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統一思想就是維護大一統的關鍵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了幾個儒生茬之後,一場統一思想的文化運動就開始了,手段是激烈了點,但客觀效果是明顯的。
雖然統一的秦朝只持續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所有統治者,無一不把統一思想看成維護統治的關鍵手段。
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一統思想正式形成。此後所有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思想。
秦朝“坑儒”,和漢朝的“尊儒”,其實質是一樣的,都是要統一思想。
實際上從漢朝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是施行的“陽儒陰法”,或者是“實法名儒”,就是表面上是採用儒家觀點,實際上卻是法家的手段。
皇帝用法家的方法統治天下,而用儒家的學說教化百姓。
法家強調的是法、術、勢,古人把這些東西當成是帝王術,作為駕馭百姓群臣的方法;而儒家學說主要是強調仁和禮,仁和禮最大的益處就是從道德上形成行為自覺,而不用採取暴力措施,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學教化天下。
秦始皇因為“焚書坑儒”留下千古罵名,給人看為大暴君,其實是冤枉秦始皇了,這個數字事實上是非常小的。
在長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殺人成千上萬的事情多不勝數。
但是,這件事情最大程度上得罪了文人儒生集團,儒家從戰國以來一直是個非常猖狂的集團,它反映了要想治國必須以儒術為中心,所以和墨家不合,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更讓儒家有重要的權力。
他們得志後,把罪人指向秦始皇,所以秦始皇成為萬世暴君、遺臭千年。
秦始皇並沒有殺淳于越,坑殺術士也是依法處理。欺騙國家財產,在古代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就是殺頭的罪。
雖然失去很多價值的書,令人感嘆,但是秦始皇焚書與坑儒是合情合理。
由此,秦始皇入主咸陽城,通曉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知道自己死後,被儒家坑得如此之慘,怎麼能不暴跳如雷。
這才有了【驅儒令】的誕生。
沒有將咸陽城的儒生,直接斬盡殺絕,就算是秦始皇的帝王胸襟了。
咸陽城的儒生,也是知道,他們的前輩,幹了壞事,報應來了。這個鍋,他們不背也得背。
一時之間,咸陽朝廷的各大政務機構,大量的文官自動辭官。
辭官浪潮,並沒有影響到咸陽城的運作。只因秦始皇並不是孤家寡人,隨他一起入住咸陽的,還有李斯等一幫重臣。
不得不說,這是一步妙棋。秦始皇【驅儒令】,不僅趕走了讓他厭惡的儒生,還順利地掌控咸陽,一舉兩得。
儒生辭官之後,他們的去向,就引人關注了。
去其他的王城?
難。
每一座王城,位置都已經飽和,哪裡容得下新來者。
留給儒生的選擇,只有兩個。
其一,徹底隱退,做一個閒雲野鶴。
其二,加入玩家的領地。
中國區的領主,沒有一個是傻瓜。
【驅儒令】一下,領主們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鱷魚,齊聚咸陽城。
對玩家領地而言,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咸陽城的儒生,尤其是此前在朝廷任職的官吏,雖然不是歷史人物,但是在領地的作用,絲毫不差。
他們資質優異,經驗豐富,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再說得直白一點,像山海城現在的周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