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部分(第2/4 頁)
神情明顯一緩。
歐陽朔謙卑的態度,贏得了這些大家宗師的好感,像老子等人,此番受邀前來,不過是看在姜尚、孔子等人的面子,可不是真的敬畏大夏。
“諸位現身荒野之後,結合所見所聞,想必都有新的感悟。”說到這,歐陽朔看了一眼坐在堂下首位的孔子一眼,滿是深意。
自孔子重修儒家經典,已過去數年之久,想必已經有所獲。
歐陽朔接著說道:“諸學派之間,透過互相交流辯論,對各家各派的理論也有過完善與提升,此為華夏之福。”
話說到這,百家諸子還是不解。
“夏王邀請我等前來,到底有何用意,還請明言。”說話的是呂不韋。
因為不受大夏重用,呂不韋很是有些不爽的,此番受邀前來,並非真心攀附大夏,而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思而來。
見此,歐陽朔微微一笑,終於道出目的,“本王在想,諸子百家,各有所長,也各有專攻。倘若說,某一家一派就能代表華夏思想正統,怕是誰也不服氣,誰也無法說服誰。於大夏而言,也不願真的獨尊一派,而排斥其他學派。”
聽到這話,在場很多人都心中一顫。
他們大多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真正親歷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未親歷過後世長達千年之久的“獨尊儒術”。
可自打諸子百家現身荒野之後,這方面的資訊就不斷向他們湧來,由此還造成儒家被其餘各派排斥的現象。
眼下歐陽朔這位荒野最具權勢的帝王突然重提此事,其意何為?
難道說,一個新的流血時代即將來臨?
這並非不可能之事,細數歷史,沒有哪個王朝能真的同時容忍百家存於一處,從而造成王朝內部思想領域的混亂。
這對王朝統治而言,簡直是大禍患。
倒是坐在堂下的呂不韋,神情頗為興奮,甚至隱隱有些期待。
歐陽朔道:“時代在變化,思想自然也要革新,本王尊重百家學派共存於大夏,不代表大夏不需要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
孔子、墨子等人聽了,齊齊點頭。
歐陽朔沒有咄咄逼人,只是客觀地闡述大夏的現實需求。大夏為諸子百家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百家也要為大夏分憂才是。
世間本就是因果迴圈。
“本王的意思是,希望百家學派來一次大合作,在保持各家各派獨立性的同時,集合各家思想之精華,互相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既適合荒野規則,又包含王朝治理方方面面的思想體系,以為標杆,以作正統。”
“嘶~~~”
在座諸位不覺倒吸了一口涼氣,為夏王的野心所震驚。
歐陽朔的設想並非天方夜譚,漢朝時期雖然獨尊儒術,實際上,官方推行的“經學”,在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基礎之上,已經暗暗糅合了百家精華。
此事本就有先例,為何做不成?
孔子第一個站了出來,拱手說道:“王上之設想一旦達成,必可造福於天下蒼生百姓,仲尼不才,願率儒家參與其中,盡一份力。”
歐陽朔見此,起身,鄭重回了一禮:“夫子高義!”
諸子百家代表的本就是華夏文明之精華,歐陽朔要立足華夏本源,復興華夏文明,將其推廣至全球,就必須先完成內部的整合。
要讓諸子百家合為一體,既不現實,也無此必要。
一個沒有競爭,沒有差異的文明,是無法長存於歷史長河之中的。
歐陽朔的做法顯然極為高明,他要融合的只是百家思想之精華,是形而上的東西,而非形而下的實體。
這對百家學派而言,同樣是一個大機遇。
大夏在允許百家共存的同時,也沒有將百家納入王朝正統,就像空有寶山,卻放而不用,殊為不美。
不論何家何派,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於王朝,如果不被納入正統,就無用物之地。歐陽朔提出的設想,顯然就是要彌補這一缺憾。
第一千一百章 君權非天授
歐陽朔的野心不可謂不大,可真要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
自古以來,思想、學說領域的碰撞最是波雲詭譎,變幻莫測,其兇險與殘忍程度並不下於一場超大規模的戰爭。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不用刀劍卻隨時見血的廝殺。甚至於說,一些戰爭本就是思想領域爭鬥的延續。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