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部分(第3/4 頁)
要搞事情啊!”
歷史上,蒙元攻打南宋的主將是伯顏,具體到崖山之戰則是張弘範。說起張弘範,這也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
張弘範父親張柔是生活在金國的漢人,而且還是地方豪強,與蒙古軍戰於狼牙嶺,兵敗被俘,降於蒙古。
張柔四十九歲時,張弘範才出生,那時金國已經亡國四年,也就是說,張弘範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在蒙古治下長大的漢人。
基於這樣的身世,張弘範在蒙元出仕為將似乎也就可以理解。只是張弘範是崖山之戰蒙古軍的主將,算是滅亡南宋的罪魁禍首。
鑑於張弘範身上的漢人血統,自然就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因為崖山之戰對華夏文明的割裂,歐陽朔對張弘範此人是斷無好感的,如果在戰場相遇,定要將此人斬落馬下。
戰役地圖中,蒙古大軍將領除了伯顏跟張宏範,竟然連蒙元的**oss忽必烈都來了,跟歷史完全不一樣。
忽必烈何等人物?大蒙古國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說到這,就不得不簡單捋一捋大蒙古國的歷代可汗,以及從大蒙古國到元朝的轉變。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後,由更擅長治國的三子窩闊臺繼任汗位,能征善戰的四子拖雷監國,掌管著大蒙古國八成以上的軍隊。
鐵木真的這一安排,為將來大蒙古國的分裂埋下伏筆。窩闊臺在位期間,為消除隱患,暗中毒殺了四弟拖雷。
窩闊臺死後,長子貴由繼任汗位。奈何貴由不爭氣,在位三年就掛了,拖雷長子蒙哥趁勢而起,奪了窩闊臺一系的汗位。
至此以後,大蒙古國的汗位就一直把持在拖雷家族手中,直至元朝滅亡。
蒙哥是位了不起的人物,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在位期間發動第三次蒙古西征,開拓的疆土比爺爺成吉思汗還要遼闊。
奈何蒙哥同樣命不好,在同四弟忽必烈一同攻滅南宋時折戟釣魚城,突然暴斃,不僅引發忽必烈跟阿里不哥長達五年的汗位爭奪戰,更是讓還在進行中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
彼時,旭烈兀統領的西征大軍已經打到地中海,正準備攻打埃及,如果蒙哥不是在此時突然暴斃,怕是整個世界歷史都要為此而改變。
整個歐洲歷史也將大為不同。
忽必烈能在汗位爭奪戰中成為最終的勝利者,麾下的一批漢臣功不可沒,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影響,間接催生了元朝。
此次攻城戰,由忽必烈親自統領,必將是一場血戰。
算上南宋禁軍,南宋陣營總兵力達四十六萬,可此番攻城的蒙古大軍竟然多達百萬之巨,還不包括一些偽軍以及戰俘部隊。
如此龐大的軍隊自然不可能全部駐紮在城外,以臨安城為中心,蒙古在周邊六座城池設立前線大營,將臨安城團團圍住。
除臨安城之外,整個天下已被蒙古佔據,有足夠的糧草物資來供養百萬大軍。臨安城就比較麻煩了,按陸秀夫的估算,算上異人軍團,就算再如何節省,城內糧食也僅夠維持二十天。
二十天開外,就得想其他辦法了。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守城戰,守城部隊能夠支撐數月之久,往往不是因為城中存有多少糧食,而是尋找其他食物來源。
有哪些呢?
說出來可能有些聳人聽聞。
城內缺糧的情況下,最先遭殃的就是戰馬了,反正也衝不出去,一匹匹戰馬就成了守城將士的果脯之物。
馬吃完了,就此皮甲。
沒錯,就是皮甲,將士們將皮甲剪成一條一條的,放到鍋裡煮熟,勉強就能吃了。蓋因皮甲是動物皮鞣製而成,勉強算是一種食物。
除了皮甲,腰帶、皮靴,甚至是弓弦,但凡是有機物鞣製而成的武器裝備,都被轉化成食物。
皮甲吃完了呢?那就只有吃人了,先是老肉病殘,再是普遍百姓……
總而言之,守城部隊到了絕境,就沒有不可吃之物,什麼仁義道德,什麼人性,統統都被拋在一邊。
在中國歷史上,吃人絕不是什麼稀罕事。
具體到臨安之戰,蓋亞就有些太坑人了,明面上,任務設定的是防守一個月,可城內糧食根本就支撐不了一個月。
這是一個悖論。
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攻代守,主動出擊,外出尋找糧草。這樣一來,這場大戰就更加困難了。
更讓歐陽朔頭疼的是,從陸秀夫三人話中的意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