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部分(第4/4 頁)
不得不說,多爾袞能在那個年代獨領風騷,確實有其過人之處。此人不僅眼光獨到,能於絕境之中,牢牢抓住扭轉戰局的關鍵點;更是膽略過人,深信自己的判斷,敢於放棄到手的肥肉,有一種以天下為棋局的梟雄氣概。
可以想見,這一決定將在朝廷掀起怎樣的波瀾,要讓那些剛嚐到甜頭的滿洲貴族放棄剛入口的肥肉,多爾袞又要承受多大的壓力。
就算如此,多爾袞依舊會堅持。
蓋因選擇在燕京決戰,他還有一番其他考量。
別看眼下的南方聯軍氣勢如虹,內部之錯綜複雜其實比清軍還要更甚,異人軍團、江北四鎮、大順軍餘部以及大西軍,互相糾纏在一起。
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一個共同的目標時,在異人軍團的排程下,確實能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抗擊清軍。
可一旦這個目標失去了呢?
當北方廣袤無垠的地盤,就這般毫無防備地,完全不設防地擺在他們面前時,張獻忠他們就不會起私心?肯定會的。
別人不說,張獻忠這位起義軍領袖之一,肯定就會忍不住搶著霸佔地盤。
如果張獻忠動了,大順軍餘部也一定會步張獻忠的後塵,不服調令,瘋狂地佔地盤,企圖收復大順領土。
這兩股勢力本就是推翻明朝統治的中堅力量,他們又怎會對北方領土無動於衷。說不定還沒等到大決戰,他們就互相打起來。
甚至於說,到時連江北四鎮都可能捲入其中。
正所謂:“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從崇禎皇帝自縊的那一刻起,明朝就不再是天下正統。南明政權只是一個新生政權,並不能代表明朝,早已成為天下人的共識。
闖王李自成攻佔燕京,建立大順國時,就已經以天下正統自居。
要不然的話,在清軍入關之後,大順軍也不會一路磨磨蹭蹭,撤退的很是不果斷,跟他們此前推翻明朝統治時的表現大相徑庭。
那時的大順軍縱橫整個明朝疆域,來去如風,毫不拖泥帶水。
張獻忠也是如此。
在建立大西國之後,這位起義軍領袖的心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立國之前,他只是明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