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部分(第3/4 頁)
到了八十五歲,乾隆執政滿六十年,果然將皇位禪讓給後來的嘉慶皇帝,卻根本沒有搬去寧壽宮住,而是依然住在養心殿,接受百官朝拜,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大權在握。
可憐的嘉慶當了三年的“假皇帝”,直至乾隆駕崩,才得以親政。直到臨時前,乾隆皇帝都沒在寧壽宮住過一天,可謂諷刺至極。
乾隆那還是打著漂亮的幌子,自願禪位的,李隆基禪位可不是出於自願,也就更有理由干預朝政了。
如此,叛軍剛走,長安朝廷就開始暗流湧動。
新舊帝黨之爭,悄然拉開序幕。
歐陽朔卻不管這些爛事,趁著兩位皇帝爭鬥之時,他優哉遊哉地趕到長安城西的一處街坊,拜訪一位文人。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詩聖杜甫。
杜甫的人生跟安史之亂有著很深的交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就出自這一時期,包括著名的“三吏三別”,生動地反應當時的戰亂情景。
比如其中的一首《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戰役地圖中,異人的參與雖然改變了戰爭走向,可受害的依然是百姓。長安城外,數萬具百姓屍首就是最生動的寫照。
歐陽朔造訪杜甫,自然是想請杜甫隨他一同回大夏。
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青少年時期也曾衣食無憂,鮮衣怒馬過,等到中年,家道中落,兼且屢次科舉不中,仕途不順,日子一度過的非常潦倒。
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安史之亂髮生的第一年,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可見當時生活之困窘。
在朝中,文武百官各有心思,對歐陽朔的觀感頗為複雜。但是在民間,歐陽朔實在是一等一的大英雄。
兼且歐陽朔以夏王之尊,領兵馬大元帥之銜,親自出面招攬,杜甫哪有不答應的道理。古代文人能對權貴真正嗤之以鼻的,可沒有幾個。
【姓名】:杜甫(聖級)
【封號】:詩聖
【朝代】:唐朝
【身份】:大夏文士
【職業】:特級詩人
【忠誠】:75點
【根骨】:20 【悟性】:18 【福源】:10 【魅力】:15
【特長】:詩聖(提升王朝文化指數10%,提升王朝百姓文化素養15%,提升王朝詩歌水平50%,提升王朝詩人突破瓶頸成功率25%)
【著作】:《杜工部集》
【評價】: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最得詩人之體。
順利招攬到杜甫,歐陽朔心情大好,也不去理會朝堂之事,安心等待戰役結束,等領到戰利品,即刻迴歸大夏。
至於派兵追擊叛軍一事,歐陽朔根本就沒做。
一則長安守軍傷亡慘重,需要修整。叛軍雖然也有傷亡,可依然還有三十餘萬主力大軍,此刻前去追擊,無異於羊入虎口,殊為不智。
至於那些所謂的勤王之師,讓他們站在一邊搖旗吶喊還行,真要讓他們前去追殺叛軍,一個個立即眼神閃爍,顧左右而言他。
歐陽朔見此,徹底熄了立即追擊的心思。他只是傳令劍南節度使,讓劍南節度使整頓勤王之師,隨時準備兵發洛陽,配合郭子儀部一舉殲滅叛軍。
兩軍配合,不愁洛陽不滅。
戰事的發展卻遠遠出乎歐陽朔的預料,更為順利。
…………
安慶緒最終還是沒能趕到洛陽,就在大軍行至潼關時,前方突然來報,洛陽有變。原來,接連得知大軍在長安遇挫,范陽淪陷,洛陽守軍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將安祿山宰了,跟著就宣佈願望歸順朝廷。
劇情反轉太快,讓安慶緒措手不及。
帝塵等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