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部分(第1/4 頁)
北面的北疆軍,同樣如此。
大晉王朝的烈焰軍也在邊境集結,監視邯鄲城的一舉一動。
就連駐紮在蜀地北部的鷹揚軍,都奉命往西面轉移,部署在荊楚行省邊境,時刻準備殺進大周王朝境內。
除了大周,還有一個勢力有實力介入大漢之戰,那就是大唐。
只是考慮到大唐即便拿下大漢,也將面臨大夏的反撲,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秉性,當不會這般魯莽。
如果大唐在攻打大漢的過程中損兵折將,那不就成了大夏砧板上的肉,白白為大夏王朝做了嫁衣。
由此可見,大夏在華夏區還是有一些威懾力的。
中原,邊境。
上午九時許,豹韜軍連同城衛軍第五軍團,合計四十餘萬大軍,在韓信的指揮下,正式殺入大漢王朝境內。
韓信的策略很簡單,兵鋒直取洛陽,毫不拖泥帶水。
眼下大漢禁軍不到二十萬,而且以騎兵為主,本就不善守城,如果在城外作戰,大夏軍反倒吃虧。
與其如此,不如直接攻城。
即可圍點打援,也能直取要害,一舉兩得,一旦洛陽城破,傳送陣開啟,大夏軍就能隨時增援戰場,確保萬無一失。
隨著大夏軍起事,華夏區在長久的平靜之後,終於再次爆發大戰。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次大戰竟成了華夏區大混戰的一根導火索,由此開啟華夏區長達一年之久的大混戰,以至生靈塗炭。
混戰雙方,正是大夏跟暗地裡悄悄成立的六國聯盟。
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互相算計
當一地出現一位蓋世強者,一位足以一統宇內的強者,引來的不是四海納服,而是群雄並起,聯手共擊之。
一如當年的秦國,獨抗六國。
隨著大夏在華夏區問鼎至尊之位,在海外攻城掠地,風光無限,制霸華夏之勢浩浩然不可阻擋,終於引來跟秦國一樣的命運。
早在五月之前,秦、漢、唐、宋、明、清以及周,合計六國,在大周牽線搭橋下,就隱隱有聯合之勢,以便共同對抗大夏的崛起。
隨著大夏對漢釜底抽薪,更是在國戰一結束就要攻滅大漢,徹底暴露大夏一統華夏的野心,終於讓六國行動起來。
蓋亞取消禁軍召喚,更是給了諸王朝一顆定心丸。
一個鬆散的“反夏聯盟”,就此成立。
為了促成六國之盟,帝塵煞費苦心,更是不惜開出天價。
六國之中,大清跟大夏本就互有嫌隙,帝塵不費什麼口舌,就將其拉攏。宋、明兩個位於大周境內的王朝,才是帝塵拉攏的重點。
為了拿下兩國,帝塵不惜允諾,將襄陽所在的荊楚行省,整體割讓於大宋;將建業所在的東海行省,整體割讓於大明。
條件就是,兩大王朝要承擔大周邊防重任,好讓大周能騰出手來,在大夏攻打大漢時,趁機攻滅大晉。
甚至於說,帝塵還準備在拿下大晉之後,再接再厲,一舉拿下大漢。當然,後面這個心思,在拿下大晉之前,帝塵是一絲一毫都不會向盟友洩露的。
說起來也好笑,漢本是六國聯盟的一員,眼下實力受損,立即就被帝塵拋棄,反倒成了大周魚肉的物件。
真應了那句話,“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如果帝塵的算計都能實現,那麼大周讓出兩個行省,又收穫兩個行省,兼且拉攏兩個盟友,這筆買賣絕對不虧。
至於北疆行省,帝塵很是“大方”地允諾給大清。
大秦跟大唐的加入,更多的是出於唇亡齒寒的顧忌,他們跟大周沒有具體的交易,僅僅答應在大周跟大晉交戰時,不介入其中罷了。
秦晉之好,瞬間化作烏有。
在國家利益面前,盟約只是一張廢紙,起不到任何約束作用。
顯然,無論是秦始皇,還是唐太宗,都不希望大夏繼續在華夏區擴張,不斷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未來養虎為患。
好在秦、唐兩國還惦記大夏當初的恩情,只是承諾不出兵增援大晉,但也絕不會跟大夏正面對抗。
至於如何繞開諸王朝不得主動對大夏用兵的限制,帝塵自有辦法。
…………
七月七日,韓信率部,在接連拿下洛陽北面兩座關隘之後,順利兵臨洛陽城下。短短一週時間,連破兩關,可見韓信用兵之神。
韓信跟大漢的香火之情,早在歷史上就已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