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校園生活、青少年成長時,多把筆墨聚焦在孩子們的反叛行為和灰色心理上,如寫和老師搗蛋、捉弄同學、出格調皮、青春浮躁、調情早戀、風花雪月等等。還有灰色歌謠、不健康校園音樂等,都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精神汙染源。
有一篇名為《瘋狂的派對》的校園小說,作者年僅15歲,其描寫的一群十五六歲的孩子,在為一同學做生日派對時的瘋狂場景讓人瞠目。小說將孩子們“掙脫”老師、家長“束縛”後的瘋狂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喝酒、猜拳、說粗話、對罵、狂舞、唱“朋客”,到後來是少男少女們瘋狂地擁抱在一起,相互親吻,有一些還毫不迴避他人地在對方身體上亂抓亂摸,竟至有一對一直暗戀的男女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內室,越過雷池,縱情“釋放”了他們的情感……
這樣一篇“很受同學歡迎”的作品,會給閱讀它的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是不言而喻的,它無疑會給尚未形成完整價值觀的孩子注射一劑精神毒劑。而類似的作品在“青春校園文學”裡並不少見。如有一位16歲少女,曾用近一年時間創作了十多篇“校園情感”小說,小說的內容涉及了三角戀、亂倫、同性戀、性虐待、吸毒等,有些地方甚至進行了赤裸裸的性生活描寫。
一個涉世不深的高中女生,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何以能產生出如此豐富的“情色”想象空間?有人認為,引發該女生寫出這樣作品的恐怕首先就是一些不良校園文化的影響。在大量的校園文學中,打架、鬧事、惡作劇、早戀、同居、三角戀等等描寫早已不是什麼新奇事,這些作品吸引了眾多逐新獵奇的孩子們閱讀。
這是一種可怕的效應,孩子們灰色、反叛心理和行為,透過某些校園文學被表現甚至“放大”出來,而這些文學作品又招來大量是非分辨力不強的孩子閱讀,引發“裂變”,產生出更多更強的灰色和反叛行為。
與不良校園文學相比,校園灰色歌謠對孩子們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前面已有專門章節說到這一問題,這裡再舉兩個例子。
在一所校風原本不錯的區重點小學,曾流行一些灰色歌謠,其中一首名為《小學生活》的歌謠更是被孩子們反覆傳唱:“一年級的強盜,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小妞沒人陪,四年級的帥哥一群群,五年級的情書漫天飛,六年級的鴛鴦成雙對。”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嘴裡唱著,拳頭就常常不由自主地對著同學打去,而很多高年級的同學不把心思用在學習上,而是絞盡腦汁寫“情書”、交“朋友”,校風慢慢變壞。
該校一名二年級學生辛自懷,則是因熟讀了另一首灰色歌謠而學壞的。“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加入黑社會,有的吃,有的穿,還有美女陪著睡!”辛自懷受其影響,在同學中宣揚自己不想讀書,就想加入黑社會。幾個高年級的壞孩子聽說後主動找到他,說他們就是“黑社會”,要他交一百塊錢入夥。辛自懷欺騙家長要來一百塊錢,加入了這個“壞孩子團伙”,經常跟著校園黑霸王打罵同學,逐漸變壞。
這樣的侵蝕,無形中使不少孩子脫離了正確的人生軌跡。
負面流行音樂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如眼下在不少校園流行的“哈狗幫”,歌詞充滿暴力和色情內容,有一首“哈狗幫”就這樣唱著:“我們拒絕補習,我們不是讀書的機器……我恨不得放一把火燒掉整個校園,讓所有補習班的老師都去冬眠……”還有首歌則公然教唆青少年:“我為你嘆一口氣,二十一歲,還是處男身……最好到紅燈區去補一補……”。這樣惡俗的音樂,再加上惡俗的歌謠、不健康的校園青春文學,共同形成了對孩子危害極大的校園精神“海洛因”,是不能不讓人高度關注的。
校園文化,既反映的是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也突出反映了孩子們的心理傾向和精神上的需求。隨著孩子們逐漸成長,其心理問題也日趨複雜,所思所想乃至價值觀都表現出多層面、多元化。因此,校園文化在表現孩子們現實生活和精神需求時,如果被正確引導,就能為孩子們帶來歡樂、帶來陽光、帶來積極向上的精神產品,倘若被一些陰暗和灰色的東西所利用和主導,其後果則常常會是災難性的。
面對校園文化這一重要文化領域,成人世界沒有理由讓其自生自滅,而應給以積極、熱情的關注和引導,使孩子們的精神文化園地能更加豐富多彩、健康向上。
“老師,你準沒有女朋友!”
一些不健康影視作品對孩子的毒害遠比對成人厲害。下面這則發生在車城十堰的故事既讓人捧腹也讓人深思。
“老師,你準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