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這些措施不但緩和了朝廷內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為司馬氏家族統治物件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懼;而且還安定了蜀漢人心,進而為贏得吳人的好感,為以後晉滅吳,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司馬炎知道封賞只能夠解決表明的問題,在門閥士族佔據社會主導地位的社會中,只有將士族子弟納入到公務員系統中,才會得到士族對朝廷的衷心支援。
首先,繼續推行為士族子弟量身定做的公務員選舉制度——“九品中正制”,讓士族子弟人人有機會做官。
關於“九品中正制”,最早提出這個思想是東漢的班固,他將古今人物分九等,提出了人才的九品思想,對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
由於當時還沒有現在量化的考試標準,只能夠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來當典型,根據自己的才能來評定級別。
一、上上聖人類:像伏羲、神農、皇帝、唐堯、周公、孔子等。
二、上中仁人類:女媧、比干、孟子等。
三、上下智人類:鮑叔牙、百里奚、子貢、范蠡等。
四、中上類:愚公、老子、伍子胥、勾踐、商鞅等。
五、中中類:齊桓公、扁鵲、孫子、呂不韋,荊軻等。
六、中下類:吳起、蘇秦、張儀、秦始皇等。
七、下上類:易牙、龐涓等。
八、下中類:夏桀、末喜、秦二世等
九、下下愚類:蚩尤、共工、后羿、商紂、妲己等。
這個標準也只是一個參考,裡面人物的排序,現在的人物可能不理解,比如后羿排在下下愚類。
選拔制度的執行,是先在各郡設定中正,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中品,中正的職權主要是評議人物,其標準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據這些評論的標準,對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稱為“品”。
品共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上品類別卻只有二,即上中品和上下品。上上品無人能得,那是留給聖人的位子,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
中正評議結果上交司徒府複核批准,然後送吏部作為選官的根據。中正評定的品第又稱“鄉品”,和被評者的仕途密切相關。
任官者其官品必須與其鄉品相適應,鄉品高者做官的起點(又稱“起家官”)往往為“清官”,升遷也較快,受人尊重;鄉品卑者做官的起點往往為“濁官”,升遷也慢,受人輕視。
中正評議人物照例三年調整一次,但中正對所評議人物也可隨時予以升品或降品。一個人的鄉品升降後,官品及居官之清濁也往往隨之變動。為了提高中正的權威,政府還禁止被評者訴訟枉曲。但中正如定品違法,政府要追查其責任。
對於那些寒門庶族子弟,是沒有資格被中正評議,就像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一樣,本科以下學歷的學生是沒有資格參加公務員的考試。
其次,政府增加辦事機構,擴充人員編制,讓眾多計程車族子弟有官可做。
在文職方面,八公之外,晉初保留漢制的特進、光祿大夫等官職,光祿大夫並分設為左右光祿大夫,各置掾屬。尚書列曹由曹魏明帝時的二十五曹,增為三十五曹,相應承擔的職責未見增加。如曹魏時只有南主客,曹魏卻分為左右南北四個主客,曹魏只有民曹、中兵、外兵,西晉卻拆分為左民、右民、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等職務。相反,對於東漢以後尚書諸曹分管眾務,九寺(亦稱九卿)漸成空設的冗官,晉朝卻未未做任何並省。
在武職方面,漢代已有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和四徵(東、南、西、北)大將軍,曹魏添置了四安將軍,到了西晉,則擴充為四徵、四鎮、四安、四平將軍,還有許多雜號將軍。驃騎大將軍以下諸大將軍,又有持節、都督之號。西晉初年又設定中軍將軍,總領左右兩衛、前後左右和驍衛等諸營禁軍。
用高官厚祿堵住了前朝舊臣的嘴,用光明的仕途前景收買了門閥士族的心之後,既然把老百姓的意見給*了,那多少也得做一些補償啊,那麼普通老百姓會得到什麼好處呢?
欲知詳情如何,且聽下節分解。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六章 沾光的百姓
司馬炎在官員們的陪伴下吃完改朝換代的饕餮大餐,在酒足飯飽之餘,想到了還等著喝些湯的老百姓,既然把民意*了一次,就該給老百姓送一個新春大禮包,表達一下自己的愛民之心,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