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第3/4 頁)
卻沒有限制外界的訊息傳入總統府。畢竟總統府還是民國名義上的最高機構。黎元洪在市區權勢之後也算比較聽話,尤其在總統府代表民國政府釋出對德宣戰公告之後,段祺瑞忙於因對國內的反應,對他的監視也送了一些,全國各方勢力的反應黎元洪也大體清楚。東北的順從出乎他的預料,西南的剛硬也同樣出乎他的預料。但是無論各方是個什麼反應,黎元洪從來沒想到中華會因為這次對德宣戰而引發大規模的內戰。畢竟中華對德宣戰更多的只是個名分,真正參與到西方戰爭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英法等交戰國看重的是中國充足的勞動力而不是中**隊的戰鬥力。雖然那名義上中國對德國宣戰了,但是實際上中國只是為英法等國做點後勤,同時搖旗吶喊的小角色。如果看明白這一點,國內的勢力壓根就不會太過較真。
但是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未慮勝先慮敗,和德國宣戰雖然有很大的可能不會將中國捲入戰爭中,但是如果德國一方成為勝利者呢?他們會放過搖旗吶喊的中國嗎?以目前中國名義上統一的形式,絕不可能是德國等世界強國的對手雖然英法等國的優勢很大,隨著英國外交的勝利,優勢還在不斷的增大,但是戰爭是充滿偶然性的,佔據優勢不一定代表能夠取得戰勝的勝利,中國歷史上無數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不只是和國力有關係。還和軍隊的訓練,準備,統帥的能力等等因素有關係。…;
就像現在的西南新軍,雖然軍隊擴編很快,但是百戰老兵卻只有萬人左右,剩下的十幾萬人都是新兵。但是因為有了名將蔡鍔的統領,西南才會成為中華頂尖的大勢力。這就是名將的影響。
“這個佈告我不能簽署”黎元洪堅定的搖搖頭。他之所以能夠繼承袁世凱留下的大總統的位置,除了臨時約法的規定的之外,可以說是蔡鍔率領的護國戰爭的結果。雖然蔡鍔未必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黎元洪卻是記在心裡。但是等到蔡鍔在西南崛起的時候,黎元洪已經成為北洋直係軍閥的代言人,雙方之間沒有了合作的可能,這也是為什麼黎元洪在面臨大危機的時候,選擇了距離較近的東北而不是西南的原因。
黎元洪清楚,如果自己簽訂這個佈告,雖然不會對新軍的實力產生影響,但是在輿論方面新軍卻會處於絕對的下風失去權利後的黎元洪想了很多,這些年為了爬上這個位置他做了多少齷齪事?原本還能以一將功成萬骨枯來安慰自己,但是在他爬上了這個位置,反而被人撤去了根基。成為別人利用的棋子。黎元洪清楚段祺瑞為什麼不將他趕下臺。第一是段祺瑞在民國的威望遠遠不如自己,畢竟自己頭上還頂著一個**首功之臣的稱號。沒有絕對的把握段祺瑞是不會對他動手的。第二就是現在天下不太平,東北和西南都成為讓其重視的大勢力,如果這個時候將自己趕下臺,東北的反應或未可知,但是西南肯定會再次起兵。蔡鍔嫉惡如仇的性格實在不適合作為一方統領。第…就是利用自己對德國宣戰,以換取英日等國的資金援助。不管是在滿清後期還是袁世凱統治時期,民國政府的財政都極為拮据的,列強加註在中華頭上的枷鎖並沒有因為民國的成立而有所鬆動,反而因為東方惡鄰的崛起而鎖的更緊了。政府看似強大,但無論是財政還是軍隊建設都非常滯後,再加上袁世凱稱帝,國內一片混亂,更是打亂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袁世凱上臺之後,北洋體系也漸漸散發出遲暮之氣。雖然北洋還是那個北洋,但卻早已沒有指戰天下的雄心壯志了。北洋統領段祺瑞和馮國璋迫切需要國外的援助資金更換軍備,提高北洋的戰鬥力。畢竟東北和西南已經給了他們沉重的壓力。
“大總統”伍廷芳滿臉糾結的喊了一句。
“退回去就算本大總統被趕下臺也不會簽署這份佈告的”段祺瑞臉色漲紅的說道。
伍廷芳嘆了口氣,悄悄退了出去,只留下不斷喘息的黎元洪。
“段祺瑞,你夠狠想要讓我背黑鍋,哪有這麼容易東北,馮庸,希望你能成為曹操”黎元洪將自己隱藏在黑暗中。臉上的神情扭曲的不成樣子。
被黎元洪拒絕的佈告返回到總理府段祺瑞的手中,段祺瑞不屑的說了句:“不識抬舉”
然後轉頭命令新聞部按照原定程式發表,當然是以大總統的名義,在段祺瑞的心中,黎元洪已經被他廢了,如果這樣的廢物不加以利用就浪費資源了。至於黎元洪的態度,段總理壓根就不在乎。如果不是想要留著黎元洪為他背黑鍋,他絕對不會容忍其在大總統位置上待著。雖然段祺瑞認為世界大戰英法獲勝的機率高達九成,但是在戰爭沒有結束前,誰都不能保證結果。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