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2/4 頁)
快,在受到德軍攻擊之後,盟國集中了一百五十多萬大軍對抗。在兵力上依然佔據絕對的優勢。
但是戰事的進展並沒有協約國想象的那麼順利,德**隊雖然兵力處於劣勢,但是在德國優秀的總參謀部的指揮下,德軍展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德國名將馬克斯。霍夫率領他的第八集團軍,猛攻協約國側翼,給協約國造成了巨大的危機。協約國戰線動盪,部隊損失非常嚴重。德國表現出的戰鬥力震動整個協約國高層。
協約國聯軍總司令斐迪南。福煦臨危不亂,迅速調整部署,利用協約國聯軍的兵力優勢,和德**隊打消耗戰。這一戰非常慘烈,雙方部隊幾萬人幾萬人的死去。協約國各國首腦紛紛致電前線總指揮部,要求調整作戰部署,不能如此不顧一切的消耗兵力。
但是斐迪南。福煦總司令不為所動,聲稱這一戰的結果直接左右一戰的戰局。在他的堅持下,協約國在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後,依然抵抗住了德**隊的攻擊,並逐漸的在戰局中佔據了上風。
這個時候,前線大規模戰損的訊息傳回德國國內。德國本就異常尖銳的社會矛盾一瞬間爆發出來。德國民主黨趁機抗議帝國的戰爭,要求帝國停止戰爭。德國統帥魯登道夫已經意識到這最後一戰德國已經沒可能勝利。於是同意德**隊投降,並將這個決議向德國議會提出。
德**方的態度轉變讓社會民主黨士氣大振。該黨趁機對德國存在的帝制產生了懷疑。開始攻擊德國的政治制度。整個德國一片動亂。短時間德國皇室的權威遭到重創,原本權威深重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命令竟然連柏林都出不去。
德國國內動盪第一時間傳到協約國。面對德國國內的投降勢力,協約國內部卻發生了分歧。英美同意接受德國投降,保留德國,但是要嚴格限制德國的實力。但是法國卻堅持直接覆亡德國,將德國地區變為一片共管區。
雙方的矛盾很尖銳,但是因為有英美兩個大國支援接受德國投降,儘快結束戰爭的提議,法國雖然竭力反對,但是最終也沒有改變協約國的決定。
這場爭論可以看做是西方協約國內部力量的博弈,只是法國失敗了而已。和英法不同,德國的存在對英法本部沒有絲毫威脅。而且歐洲大陸又是文明高度發達的地方,德國雖然實力處於下風,現在更是被協約國聯軍壓著打。但是德意志這個民族的可怕卻也是深入人心的。一旦協約國過分逼迫。德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就算協約國最終勝利,滅亡了德國政府,也不過是在歐洲大陸上造就一片混亂之地。協約國總不能完全滅盡日耳曼民族吧。現在德國投降,只有嚴格限制德國的實力,那就可以將風險降到最小。而且德國作為歐洲陸上大國,和法國是鄰居,而且這兩個國家是西方大陸上最大的國家,可以說從德意志帝國成立的那一刻,德國和法國就是競爭對手。英法不想徹底消滅德國就是不想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家獨大。說到底,英國只是個島國,在大陸上沒有太大的影響力。…;
不管雙方之間博弈如何,德國投降的命運已經註定。當德國統帥魯登道夫代表德國宣佈德國投降的時候,籠罩西方世界數年的戰爭煙雲轟然散去。無數流離失所的人們無不興奮的奔走。戰爭,只有經歷過之後才會感受到其中的痛苦。中國有一句話叫做: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正是對戰爭對社會破壞的真實寫照。
世界大戰結束了。留給西方的不是和平安詳,而是戰爭廢墟和仇恨。戰爭永遠不能完美的解決問題。所謂的戰爭和平只是為下一次戰爭繼續力量罷了。
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運作下, 遭到攻擊的德皇威廉二世不得不宣佈退位。他的繼任者更是被社會民主黨逐步取締了。在協約國諸國的監督下,德國成立了親近英美的魏瑪共和國。這一切彷彿歷史的重複,和原本時空歷史基本重合。
一戰結束的訊息傳到遠東,除了各國的高層震動之外,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國內都沒有太大的影響。說到底,一戰對東方來說還是太過遙遠。普通民眾甚至不知道英法美德在哪裡,自然不會關心。老百姓還是關心和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事物。
但一戰結束對於兩國高層來說,這確實個巨大的震動。世界大戰結束,那就預示著新的世界格局要形成,在這個巨大變革中,原本佔據世界巨大利益的國家自然想要擴大利益。原本沒什麼利益的國家,也想在世界大蛋糕上分一杯羹。
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突然截止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並商討改變自己國家的政策,以應對接下來可能的世界局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