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中讓以色列人吃盡了苦頭。
吃一塹長一智,美國空軍很快琢磨出了對付薩姆導彈的妙招,專門組織了“鐵拳”飛行小隊,每個小隊由4架F-105飛機組成, 其中有1架為“野鼬鼠”飛機。這種飛機攜掛有美國最新研製的“百舌鳥”導彈,能夠在對方雷達發射的波束制導下飛至雷達所在位置將雷達摧毀。
年6月29日, 美軍第355聯隊的16架F-105戰鬥機對河內油庫發起襲擊。指揮官凱斯勒上校預先向每個飛行員介紹了航線、突防戰術、河內防禦、戰區氣象等情況。河內的防空體系使美軍飛行員們膽戰心驚,那裡高炮密佈、導彈林立,僅河內附近就有約30個導彈營。
美機編隊按預定時間和航線,越過紅河向東飛行。為躲避雷達,美機採用超低空突防戰術,飛行高度降到100米。機群沿北越東西走向的大山北側隱蔽飛行,在大山的東端作90度轉彎,向南直飛河內,突然,北越的高炮開了火,因飛機高度僅100米,高炮幾乎是以齊射姿態用肉眼瞄準射擊的。機群作不規則的S形飛行,使炮手不易瞄準。12時10分,機群飛抵目標地區上空,爬高到3;600米、準備俯衝轟炸。
滾雷行動空襲北越(13)
衝殺在最前面的是EB-66電子偵察干擾機,它不斷投放能反射電磁波的金屬箔片,為後面的機群鋪設一條“箔條走廊”;同時搜尋地面雷達電波,一旦發現,立即施放壓制性雜波干擾或進行偏性干擾。隨後是4機“鐵拳”編隊,它們隨時準備發射“百舌鳥”導彈摧毀北越雷達。越軍的高炮和導彈火力很猛,但因雷達受干擾命中率很低。
擔負攻擊任務的F-105機群輪番俯衝,一枚枚炸彈呼嘯著飛向2個大油罐。油罐爆炸起火,火球、煙柱直衝雲天。有1架不走運的美機在俯衝到拉起的一段時間偏離了“箔條走廊”, 當即被炮瞄雷達跟蹤,隨即被擊中起火。這是美國在越南戰場上最成功的一次空襲,河內油庫90%的設施被毀,美機僅被擊落1架,另有3架雖被擊傷,但都還掙扎著飛回了在泰國的基地。
年7月3日,4機“鐵拳”小隊還用“百舌鳥”號彈、60毫米火箭彈和20毫米機炮突擊了北越的3個防禦嚴密的薩姆-2導彈陣地,但是北越很快就找到了如何對付“百舌鳥”導彈的辦法。透過改變發射程式,薩姆導彈的制導雷達可以先不開機,當敵機臨近後,導彈操縱員將雷達從加溫狀態迅速轉換到發射狀態,發射導彈後再轉入加溫狀態。這一切只在短短的幾秒種內完成,美軍飛機往往捕捉不到目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軍也使用了更厲害的高技術手段。在一次空襲中,正當北越防空部隊全神貫注地對空射擊時,一件很像電視機的東西悄悄落到北越陣地上。此後,陣地上的導彈營接連發射了60枚導彈卻無一命中,薩姆-2變得不聽使喚了。
原來這是美軍最新研製的投擲式干擾機。干擾機一著地就會自動彈出2米長的天線,並向空中正在飛行的薩姆導彈發出假指令,根據美軍以前所測得的薩姆-2的5種指令編碼發出訊號:上偏、下偏、左偏、右偏及引爆,如發出右偏指令使導彈向右偏,發出引爆指令則使導彈提前爆炸由於美軍採用了綜合電子對抗手段和各種新技術對付地空導彈的攔擊,薩姆導彈的命中率越來越低,擊落1架美機,1965年需要15枚,1966年需要33枚, 1967年需要55枚,1968年1-4月則增加到67枚。美國戰鬥機在北越配置薩姆導彈的地區上空又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自由飛行”了。
嚐到了新技術的甜頭之後,美國軍方決定用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式武器對付炸不垮的清化橋。1967年初,1艘美國航空母艦駛離加利福尼亞的聖迭哥,載著一批“白星眼”電視制導滑翔炸彈開往北部灣。
這種炸彈彈頭前端是一部電視攝像機,用來跟蹤和瞄準目標,並將其傳送到飛機座艙內的顯示屏上,飛行員透過顯示屏識別目標和瞄準,將十字標線始終壓在目標一個點上,就可精確命中目標。
美國海軍第212艦載機中隊接受了用這種“靈巧炸彈”轟炸清化橋的任務。1967年3月12日,第212艦載攻擊機中隊的3架A-4攻擊機從航空母艦甲板上彈出, 它們各掛載了1枚“白星眼”,在2架F-8戰鬥機的護航下飛向目標區。
在目標區上空, 3架A-4攻擊機以500公里的時速向大橋俯衝。北越的高射炮向天空猛烈射擊,炮彈的炸點不時出現在飛機旁。前2架A-4攻擊機順利地找到了瞄準點, 投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