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廞於是自稱為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建號太平,署置僚屬,改換守令。割據巴蜀,獨立一方。即有訊息報入洛陽,司馬倫、孫秀大怒,便要遣將調兵,以討趙廞。
不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集分解。 。 想看書來
第一二集 司馬倫奪璽篡位 五藩鎮傳檄舉兵
卻說司馬倫、孫秀因趙廞聯結巴氐,殺耿滕、陳總作亂,便要起兵去討。恰好粱州刺史羅尚入朝,即進言道:“趙廞素非雄才,蜀人不附,加之不善用人,好行猜忌,無須兵討,敗亡可計日而待。”孫秀信之,遂不發兵。
時趙廞既據巴蜀,倚重李氏兄弟,拜李特、李庠、李流皆為督將,使招募六郡流民為壯勇,斷絕北道,以備朝廷來討。久之,卻並不聞朝廷有發兵動靜,細作來報,司馬倫、孫秀既掌朝政,正謀篡奪帝位。趙廞因此知朝廷必無暇西顧,見李氏兄弟各擁重兵,又生忌憚。長史杜淑、張粲僭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公今使李氏兄弟皆握強兵在外,此倒戈授人也,宜早圖之。”趙廞然之。時李庠因見北境無事,趁間便回成都,向趙廞進言道:“今中國大亂,無復綱紀,晉室當不可復興。明公道格天地,德被區宇,湯、武之事,實在於今。宜應天時,順人心,拯百姓於塗炭,使物情知有所歸,則天下可定,非但巴蜀而已。”趙廞正要尋李氏之隙,藉機大怒,叱道:“我因朝綱不振,暫求自立,若待清明,仍要歸依朝廷,謀逆之事,豈汝所能言耶?”即斬李庠,並其子侄十餘人。
即有流民飛報李特。李特大怒,即與李流率守邊流民七千餘人回戈成都。趙廞大驚,急遣長史費遠、犍為太守李苾、督護常俊率眾一萬去阻。費遠等到了綿竹,懼怕李特兄弟勇猛,不敢再進,就在石亭安下營寨。當夜,李特率軍掩至,放火燒營,費遠大敗,十死###,逃回成都。常俊在後,見李特追逼甚急,回馬來戰,立被李特斬於馬下。流民得知李特起兵,四方響應。趙廞惶急無措,召杜淑、張粲二人喝道:“今日之禍,皆由汝二人之故!”立斬二人,取了首級,遣使去向李特求和。李特道:“趙廞乃反覆之人,再不可信。”催軍逼進。費遠、李苾等料想守城不住,連夜斬關出走,文武盡散。趙廞大駭,攜了金珠珍寶,與親隨三五人棄城乘舟而逃,到了廣都,隨從謀財,殺了趙廞,各分金珠而去。李特遂入成都,安定內外,並遣使到洛陽,陳述趙廞罪狀。司馬倫、孫秀大喜,以梁州刺史羅尚有先見之明,遂拜他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又以辛冉為廣漢太守、徐儉為蜀郡太守,率兵七千入蜀。再申前詔,令六郡流民各還本郡。且按下不表。
卻說司馬倫重信孫秀,對他言聽計從。孫秀遂勸司馬倫早登帝位。司馬倫猶豫道:“只怕群臣不服。”孫秀道:“殿下勿憂,臣有一法可試知群臣之心:可先召百官議加殿下九錫,若無阻礙,則知群臣已心向殿下,殿下便可直登御座無妨。”司馬倫即使孫秀召集百官,議加九錫。百官莫敢異議,皆附和道:“趙王為國除去悍後,功德巍巍,當加九錫殊禮!”孫秀大喜,忽一人朗聲道:“昔漢之錫魏,魏之錫晉,皆一時之用,並非通行之法。且周勃、霍光,其功至大,也不曾有九錫之命。”眾視之,乃吏部尚書劉頌。張林大怒,斥道:“劉頌,汝本張、裴之黨,相王寬大,饒汝不死,汝不知報恩,反來作對邪?”提劍來奔劉頌。百官畏懼,莫敢求情。孫秀止道:“前殺張、裴已傷時望,不可再殺劉頌。”張林乃止。百官趁機勸劉頌離去。孫秀遂率百官上朝,俱說趙王功德巍巍,當封九錫。司馬衷哪敢不從,即加司馬倫九錫,又加孫秀為輔國將軍,相國司馬;相府增兵至二萬,與禁中宿衛相同。孫秀於是就勸司馬倫早行大事。臨了,司馬倫恐世人議為篡奪,又生猶豫。
孫秀知司馬倫迷信神鬼,好聽巫言,遂使牙門趙奉詐作司馬懿神語道:“趙王乃宗室至親,賢德明敏,撥亂反正,能固皇基,宜早入西宮,我在北邙山中為汝相助,不必猶豫。”司馬倫大喜,以為趙奉是司馬懿神靈附體,倒頭拜道:“父皇神旨,兒臣謹尊!”即使人去北邙山中為司馬懿建立神廟,每日祈禱,並將其事宣告內外。召孫秀道:“我欲以上為太上皇,卿意如何?”孫秀道:“朝廷至弱,權在殿下,指鹿為馬,正當其時。來日殿下便於相府聚會百官,正告其事。若有不從,則立斬之!”司馬倫大喜,來日,便教於相府設宴,會集百官,令張林率甲兵千餘,侍衛左右。酒過數巡,孫秀按劍道:“今有大事,眾官聽察!今上昏庸闇弱,不可以奉宗廟。趙王素有仁德之風,成周之懿,朝野仰識,天下共知。近有宣帝神旨明示,我等百官宜奉趙王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