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高蹺,修橋,鋪路等等,都是我們王家出錢。有錢人多信奉“仁義禮智信”,不道德的很少。村裡、族內有了糾紛,亦多是由我們家公斷,辦案的不會吃請、收錢,更不會吃兩頭,斷案的結果亦能公平公正,令雙方口服心服。那時的人也迷信,認為多行善總有好報,至少死了不會下地獄,下輩子還能託生個人,而不至於託生個豬或狗。
在我讀初中的年代,爺爺所描繪的這一切簡直是天方夜譚……
。。。。。。
不過,爺爺也說了些我們王家發家的“捷徑”。那就是一到荒年就“用糧換地”,荒年景的窮人真不易呀,那時的糧食比金子還要貴。窮人有時為了活命,只好把平日裡比命還要貴的土地拿出來換糧食。我們家平時存糧多,這時就成了救命糧。於是,很多窮人便用自己的土地換我們家的糧食。
“是自願的嗎?”我有點懷疑。
“當然是自願的……”爺爺肯定地說,“有時候,你不換他還不高興呢,你要知道,我們家奉行的是這一條:換地不換命,地仍由你種。就是說,地還是由你們家來種,只不過是變成了佃戶關係。來年繳租就是……所以,你有時不買,他都不樂意。說,王老爺你瞧不起俺。怕我來年種不好你家的地……”
“原來如此……”至少,我所學到的有關“階級鬥爭”的學說,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爺爺多次說,我們王家奉行的是“善為本”。到我曾爺爺那一代,信的都是佛教。爺爺不再信了,但他仍奉行“善為本”的信條(所以,1947年土改的時候,他力勸過搞得過火的工作隊,半年後,又規勸過瘋狂報復的還鄉團)。
不過爺爺也說過他的父親及老輩上“很剝削階級”的地方,那就是動不動就坐八抬大轎。哪怕就是從鎮西我們王家大院到鎮東的茶館裡去喝茶,那也要坐轎。因為坐轎是身份的象徵,就像現在的人爭著買轎車……爺爺說我們家的那頂轎那個威風呀,就別提了。周邊全鍍了金,頂子是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