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鈞瓷古碗(第2/2 頁)
筆,應該不錯了。”
陳三順下意識地看了一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筆筒上的一幅畫,他拿起來用那張紙巾擦了擦,頓時大喜。
“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
陳三順露出了一抹喜色,繼續道:“老大,你撿到寶了。”
“哦?這也是古董?”
肖虎驚訝道。
他只是隨便問問,沒想到還被他碰見了一個好東西。
“我確認一下。”
陳三順還不太確定,便開始仔細觀察了起來。
這筆筒的尺寸,高和寬度大概都在二十厘米左右,出入不大。
筆筒取材竹根肉厚部分,整件器物以人物雕刻為主,再配以各式景緻,構圖飽滿,人物之間以景物遮掩壓疊,分遠近,生層次,產生了多層透視的效果。整體佈局疏密有致,構圖合理,符合傳統華夏畫理。
上面這幅《庭院嬰戲圖》上,有20個人物,他們的神態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兒童、老人、婦女不同的表情和動作。
筆筒中間是3位兒童圍坐一起在鬥蟋蟀,後有涼亭一座,一老翁扶欄觀看,面帶微笑,和藹可親。
這幅圖,陳三順曾經有仔細研究過,所以對它很瞭解。
這筆筒最珍貴的地方,是雕刻者的神級雕工,雕刻寫實規矩,同時在規矩之外尋求變化。
圖中,有的雕刻細緻入微,不計所耗工時,有的寥寥數筆,也都能表現出景物的神韻。
刀法流暢,轉折自然。
“應該沒錯了,《庭院嬰戲圖》筆筒為早年出土之器,表層已有腐蝕,且以出筋,竹子的內部紋理清晰可見,經過多年流傳,色澤更加沉穆古樸,韻味高古,從筆筒的整體風格、藝術品位、雕刻技藝上看,一定是當時名家之作。
至於具體是誰,這個很難分辨,畢竟明朝時許多竹刻名家,都不習慣署名,所以無從探究。”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東西正是明代竹刻《庭院嬰戲圖》筆筒,和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朱鶴竹刻《松鶴》筆筒、朱纓竹刻《劉阮入天台》香筒在工藝上有頗多相似之處,應該也是明代名家作為。”
陳三順說到這裡,剛想繼續說,就聽到外面的小四,喊道:“老大,大叔說時間到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