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念我,偉大的天元帝的到來。”
“好的,陛下,您放心,我會安排人做好的。”
宇文斌(貝)看著佛說,對楊堅說:“普六如堅,你看,這些佛像既不像你,也不像我,他們唇厚、鼻高、目長、額豐、肩寬,氣慨雄健。他們是我們鮮卑祖先的形象。那時,他們剛剛從西北方向東邊遷移。”
“陛下您說的沒錯,這是鮮卑祖先還未遷到洛陽時建的。那時,中原漢人還未和鮮卑族通婚,而這些佛像就是當時鮮卑人的特徵造的,有人說這尊像就是按照文成帝本人的像貌造的。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慢慢地,鮮卑人與漢人已經分不清誰是誰了。”
“普六如堅,分不清誰是誰了,那可不行,必須得分清。貴族、平民、奴隸、雜戶。要想治理好這個國家,必須等級森嚴。鮮卑人與漢人、丁零人等各族不能平等相處,否則,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秩序。”
宇文斌(貝)又指著佛像說:“這些石像各按品級一個比一個低,大小群臣全體服從大佛像。大飛天和侏儒為奴隸和民眾,為大佛服役。一個完美的秩序。你再看這些雕刻在龕基、座基、梁下、柱頂等處的侏儒,他們身形矮小,身體健壯,用力舉著重物,表示著順從大佛。我就是大周國的佛,萬民都應該像這些侏儒那樣為我幹活。”
“是,陛下。可上次先帝看到這尊佛像時,還說到了另一層意思。”楊堅小心地說。
“什麼意思?”
“治國不僅要秩序,更重要的是和諧,這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它提倡天人和一、君臣合一、父子合一。正是有了在這種思想,先帝才下決心將儒學立為我大周國治理國家第一學說的原因,因為它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中庸中包含著治國所需要的和諧與秩序。
楊堅沒敢說宇文邕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維持秩序的大佛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
沒有這種本事,誰願意服從、誰願意替他勞作,這秩序與和諧又如何維持。像宇文斌這樣胡作非為,無德無能,國家秩序何在?和諧又從何談起。
宇文斌(貝)聽完楊堅的話,生氣地說:“別再說先帝,別跟我談什麼儒學了,我討厭,我要恢復佛為我大周國第一的地位。佛是我大周國的庇護神,佛是偉大的,是萬能的。”說著說著,宇文斌(貝)的眼神暗淡了下來,他累了,他要休息。
楊堅趕緊扶著宇文斌(貝)上了馬,向山下奔去。
拿到玉劍的竇詩雅回到家後,看見了自已母親襄陽公主。詩雅得意地將玉劍亮了來。襄陽公主看見玉劍大吃一驚,忙問詩雅:“你從哪裡拿的?”
“我哥哥送給我的。”竇詩雅神秘地說。
“你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嗎?這可是我大周國的鎮國之寶呀!”
“可哥哥說他代天賜給我了。”
“你們惹禍了!你們惹大禍了!”襄陽公主生氣地說。她站起身,對著詩雅說:“把劍給我。”
“是我哥哥給我的。為什麼給你?”詩雅將玉劍向身後藏去。
“你如果不把此劍交出來,為娘今天就死在這裡!”襄陽公主真的動怒了。
竇詩雅嚇壞了。她沒想到母親為了一把玩具劍真的動怒。她趕緊走上前,將玉劍交到母親手裡。
襄陽公主接過玉劍,雙手抖動著。她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這個宇文斌(貝),怎麼如此不懂事,怎麼如此槽踏祖上的家業呀。”襄陽公主說著說著嚎啕大哭起來。
竇詩雅走上前,搖著襄陽公主的胳膊:“媽媽,你別哭了,我不要它了。”
襄陽公主止住哭。她擦擦臉上的淚,對詩雅說:“你們還是不知道這玉劍的來歷,你哥他更不懂。他真是不懂事!你們知道這玉劍怎麼來的嗎?它可與我們大周國的命運聯絡在一起呀?他樣做會給國家帶來災難的,你懂嗎?”
竇詩雅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襄陽公主找來一塊紅布,小心地把玉劍放入布中包好。她要找個機會,把它重新交還給宇文斌(貝)。
第二十三章 陳國再敗退江南 天元貪色亂後方
江淮前線,周國軍隊與陳國軍隊在激戰中頻繁調動。這是一場拉鋸戰,一場消耗戰。
二個國家都調動了最大力量,進行一場決定生存的大決戰。
為了解救重鎮壽陽,陳國派大將軍任忠帥步騎七千趕赴秦郡,仁威將軍魯廣達帥一萬人進入淮河,樊毅將水軍二萬自東關入焦湖,武毅將軍蕭摩訶帥步騎二萬進入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