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第1/4 頁)
和屈突通部都還能全力死戰,然而面對李淵時,驍果軍和舊府兵的戰鬥意志就不在一個檔次上了。
李淵好歹是八柱國門閥出身,雖然如今是太原留守的官職,但是誰都知道李家是隴西成紀人,對於關中北部地區的府兵影響力很大,完全和屈突通的府兵徵集防區重合。屈突通手下的府兵裡頭,或許只有九原/五原一帶,也就是後世河套地區郡縣徵集來的府兵屬於李家勢力範圍之外。
這樣的差異,當然註定了李淵對宋老生和對屈突通會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在宋老生對面,李世民和李秀寧,柴紹的部隊要以強攻為主,最多用一些誘敵深入調動敵軍的計策,但總的基調還是擊潰殲滅為主。而屈突通對面的李建成部,就要靠一拉一打,先以擊潰戰挫動屈突通銳氣,讓其徹底軍心渙散明白不能取勝後,再以招撫誘降的外交手段相配合。
七月間,李世民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因為自開戰以來,他好歹是在和兄長李建成的競爭中扳回了一局,把李建成當初首戰告捷秒殺河西郡橋頭堡的功勞給抵消了。這一局,便是與隋將宋老生的決戰。
這一戰的勝利,首先說來也是李世民運氣好,因為他被分配到的隴地戰場本來就是李氏根基較好的地區,又有李秀寧在敵後拉攏各路已有義軍的幫助,所以自從五月份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兵之後,李世民這一路人馬在進軍中補充兵力的速度便遠遠快於李建成。李建成在插向潼關北面的過程中,後半段幾乎補充不到多少自動來投效的義軍,而李世民一直有無數新血可以源源不斷彌補戰損。
在兵力很是充分的前提下,李世民與宋老生的決戰就容易了不少。宋老生的兵馬此前一直駐守霍邑,決戰前夕李世民先詐敗數次以堅定宋老生情敵之心。決戰時再次以輕騎等高機動性部隊率先出戰並輔之以老套的辱罵激將之法。宋老生也是對李世民手頭那些靠從農民軍中收攏的部隊不太看得起,加上前面幾次李世民是真拿農民軍的蝦兵蟹將去陪練給宋老生刷經驗的,演技完全是本色出演,所以宋老生總算是中了誘敵之計。
宋老生的部隊追擊過遠,脫離堅城,而後遭到唐軍三方夾擊,加上李世民又安排了幾個身著隋軍將領鎧甲服色,且形貌和宋老生有三四分相似的替身,戰至大亂時分綁縛著推到軍前,讓士卒吶喊宋老生已經被擒。隋軍戰時訊息不暢,尋常將校士卒無法分辨真假,登時軍心大亂。唐軍趁機三面掩殺,徹底擊潰了宋老生軍,宋老生只帶了數千殘兵退回霍邑城下,已經沒有機會回城固守了。宋老生衝殺半晌,最後與城同殉。
宋老生全軍覆沒之後,隋軍外圍抵抗的力量便已斷去一臂。屈突通承受的壓力登時更顯巨大,雖然屈突通也算是大隋名將,對朝廷忠心耿耿,可是架不住他手下的府兵都是李淵老家地盤上的。在李淵攻心為上的基調下,李建成李世民兩路軍隊數次夾擊連敗屈突通,卻每次都不痛下殺手打硬仗。最後屈突通架不住手下人心渙散,也或許是他本人也被感化看清了大隋氣數不久,又可能是覺得跟著李淵混總歸是當下對所有關隴士民最好的出路了。總之,最終屈突通帶著他手下的萬餘殘兵也投降了李淵。
大業十二年八月,兩路外圍兵馬都已經覆沒的大隋關中戰區進入了最後的存亡危機邊緣,李建成/李世民從兩個方向上包圍了京師大興,也控制住了潼關和蕭關。
而哪怕是到了此刻,其實遠在江都的楊廣朝廷都還不知道關中地區的具體情況呢,自從李密攻佔洛口倉/切斷通濟渠後,整整五個月的南北音訊斷絕,都沒讓楊廣生出耗費一點朝廷嫡系兵力和錢糧,重新打通道路的意思,便是這麼放任事態的自然發展,就好像北方真已經是後孃養的地盤一樣,絲毫不被楊廣關心。
大興攻城戰持續了半個多月,大興城內已經沒有一員衛大將軍級別的宿將,全靠陰世師自己督戰守城。而城內的貴族們紛紛出現倒戈的趨勢,讓城池的陷落趨勢再也沒有剎車。八月十九日,大興城朱雀門率先被唐軍攻破,陰世師力戰被俘,衛玄手無縛雞之力,最終關頭選擇了率領其餘文官獻表納降。
李淵親自入了大興宮,安撫了那一夥原本還效忠大隋的文武臣子,並且宣佈自己本為救民,不為一己私慾。之所以起兵,也不求推翻大隋一朝一代,只是為了另立明君,以免虐民。
大興留守代王楊侑被順理成章地立衛新君,而身在江都的楊廣,便在本人缺席的情況下被尊為了名義上的太上皇。
然後,李淵便動手活剮了陰世師全族,以及他的心腹黨羽,算是給他自己被活剮的小兒子報仇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