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2/4 頁)
他知道,這一仗贏定了。此前頂住壓力做出的決策。再也沒有可能成為自己人生軌跡上的汙點和失策。
這個勝利來得有驚無險,倒也在情理之中。相比於歷史上與宇文化及對陣的李密而言。此刻的蕭銑雖然沒有了絕糧餓死宇文化及這個大優勢,但是蕭銑的軍事力量可是遠遠強於李密的。士卒士氣可用,裝備更是精良。
更重要的是,蕭銑平叛回防的速度太快了,楊廣被殺後僅僅三天,蕭銑就成功回防,所以宇文化及根本沒有時間整合手頭的力量,無數驍果軍將士們只是在憑藉本能和服從的慣性而戰,卻還沒有建立起對新主公威望的服從,這樣的心態,只要遇到死戰硬戰,戰鬥意志出現鬆懈是很正常的。
更何況,歷史上的李密,是擋在了宇文化及回返關中的道路上,所謂歸師勿遏,驍果軍為了逃命返鄉,當然會背水一戰爆發出最大的戰力。而蕭銑軍卻是在宇文化及軍即將做好北歸的準備時,突然殺到,以銜尾追殺的姿態出現的。這樣的態勢,只要輔之以一定的攻心策略,讓驍果軍士兵們認識到“只要你逃命,沒人攔著你”這一點,士氣瓦解就相對容易了。
毫無疑問,蕭銑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秦瓊本部騎軍,和其他各路假扮陳稜勤王軍、樊文超倒戈軍的騎軍部隊,在圍裹包抄的過程中,充分貫徹了戰前調教的那些口號和戰術,把氛圍烘托到了頂峰。
……
宇文化及在城外與蕭銑軍奮死搏殺的同時,揚州城內也是一片詭異肅穆的氣氛。依然還在驍果軍控制之下的內城,宗室貴族、軍民百姓都絲毫不敢露出對勤王軍企盼的氛圍,但是實際上,一種好奇的期盼已經隱隱然氾濫了開來。
首先,江淮百姓肯定都是心向蕭銑,而唾棄宇文化及這個逆賊的,倒不是說百姓們覺得楊廣死得冤,而是對於宇文化及本來就唾棄,且加上他上臺不過匆匆三天,就為了搬空太倉北撤弄得人心惶惶,把民船搜刮一空還讓百姓強服徭役等等。
至於大隋剩下那些貴族,更是翹首盼望蕭銑來營救,只是壓抑得不好表現而已。這些人的態度都是用腳指頭就能想到的,所以最後剩下一股微妙的勢力,就是留在城內的、並非驍果軍關隴嫡系的部隊。
除了關隴派系的驍果軍之外,城裡一共有兩股勢力,第一股就是樊文超、陳智略為首的部隊,這一支人馬也有三五萬人規模,編制上也是關隴軍的編制,只是兵源來源是從河南道徵發來的河洛兵。也就是楊廣當年在東都附近滯留時招募來的。而除了河洛兵之外,還有少數人馬是傳統十二衛軍系統下的部隊。總數不過一萬多人,平素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支部隊的存在。但是眼下這個當口,卻又不能完全無視他們。
那麼,這支十二衛系統編制下的舊軍,是怎麼來的呢?確切的說,這支部隊是右屯衛的人馬,如今在江都的有三個郎將的編制,理論上編制可以從一萬兩千人到一萬八千人浮動。當年,前任的右屯衛大將軍,便是從南陳投降楊廣的舊將麥鐵杖擔任的。麥鐵杖在楊廣攻打高句麗的時候戰死在了遼東城,後來右屯衛便換了主帥。不過因為麥鐵杖當年的驍勇廝殺,力戰殉國,所以為他的兒子麥孟才、麥仲才等人都爭取到了不錯的蔭職,如今不過三十歲光景的麥孟才兄弟才得以在右屯衛當中擔任郎將級別的軍官。
要知道,傳統的府兵制軍隊就是十二衛系統下的,也就是說,每一個衛,都是有其兵源對應的防區的。麥鐵杖當年的部隊。正是靠的這附近的兵源,負責了揚州附近的府兵防區。後來雖然數年變遷之後,揚州成了楊廣的行都,主要防務被隨駕的驍果軍接管了。但畢竟沒有人會去多事解散本地的府兵兵源,楊廣南下的時候,右屯衛也算是僅有的一支跟著返鄉的府兵(注:右屯衛此前並不在王世充手下。因為王世充在揚州時,級別根本不夠控制衛將軍級別的武裝力量)。
宇文化及出城作戰的時候。根本沒有帶麥孟才等人的右屯衛舊府兵,而樊文超的部隊也只是裹挾了帶了一小部分。確保可以控制住。麥孟才軍全部和樊文超軍大部,都是留在了城裡,而且還要分出一兩萬人的驍果軍關隴系部隊控制江都各門與皇宮,以監視那些非嫡系部隊,免得他們一旦形勢不對的時候作亂。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宇文化及在城外軍勢傾頹的同時,城內似乎也訊息傳得瘋了一樣,宇文化及留下守衛皇宮的軍隊也是惶恐不安,準備開始強行集中宗室貴族和百官,到時候等宇文化及的將令:若是宇文化及真個兵敗,選擇回城後籠城死守,那就當什麼都沒發生過;若是宇文化及崩潰後準備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