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頁)
論,也得不到別的部族的執行。
楊廣不知道米國人和薩達姆、阿薩德之間的例子,但是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這點關節還是看的很明白的:就算他最終想要解決突厥人,現在也還不是總攻的時候,因為突厥人居無定所,最好的辦法。便是每隔幾年給突厥人先找點事兒。分化出幾個可汗來多頭冊封,讓突厥人充分發揮其自相殘殺的本能。這一點在高句麗身上是用不起來的,因為高句麗只有一個絕對的國王;但是在突厥人身上已經屢試不爽多年了。
可惜今年貌似是要無功而返了……這一日,懷著這樣略顯鬱悶的心態,楊廣回到御營內準備歇息。然而深夜之間,突然有一騎策馬飛奔入營,守營軍士很是負責地攔住問了,對方卻有機密信物呈上。守營軍士見信物看上去就很是貴重,不敢自專。略一檢查確認沒有危險後,便一路呈遞到了楊廣手中。
楊廣一看信物,便馬上來了精神,因為那件東西他很熟悉,是十五年前他堂妹義成公主和親出嫁時的陪嫁首飾,而且獨一無二,是一根有三顆鴿子蛋大小的夜明珠墜成的金釵,還連綴了很多其他細小的各色寶石。大業初年楊廣北巡的時候,就和義成公主約定過聯絡的信物,一旦北疆有事,義成公主便會以此聯絡。
“什麼?始畢賊子居然如此膽大妄為?朕定然……”看了幾眼義成公主的密使送來的信函,楊廣便勃然大怒,天子病差點發作也不管自己如今有沒有能耐,就想馬上把始畢可汗這個渣滓給剁了。
始畢可汗居然此前一個月的謙卑都是裝出來的,突厥人一直在以朝見大隋天子為名集結各部首領的兵力。現在他們的獠牙終於露出來了,若非始畢可汗的可敦也就是義成公主還有自己的報信渠道的話,楊廣這一把幾乎就要栽了。
花了足足半個時辰冷靜下來,楊廣招來了內史侍郎虞世基與隨軍的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交待他們立刻拔營南下,組織百官和軍隊一起準備撤進雁門關。宇文述當下領命便去,虞世基也分頭通知百官。
然而時間似乎已經來不及了,漢人紮營不比突厥契丹之類的遊牧民族快捷,七八萬人要趕回南邊兩百里多里外的雁門關,又不可能什麼輜重都不帶就輕裝上陣跑路——那樣的話一旦被突厥人追上圍困,就是個全軍覆沒的下場,和後世的土木堡差不多。而只要拆卸準備輜重,就至少要一天的時間。
第二天剛剛天明,就有斥候回報說東西兩面都出現了突厥人的小股哨探騎軍,楊廣血衝腦殼,猶豫不決,危急關頭還是宇文述老於戰陣,立刻勸說楊廣放棄撤回雁門關的打算,改為就近躲進雁門郡城固守待援,同時派出斥候報信讓關內大軍出關勤王。
自身處於險境的情況下,楊廣也沒什麼好堅持的了,只好按照宇文述的建議先行就近撤往西邊三十里外的雁門郡城,營地內來不及帶走的東西都不拆了,反正趕三四十里地也不至於行軍口糧不夠,一路緊趕慢趕走了大半天,到了這一日午後總算是跑進了雁門郡城固守。
此時,哨探楊廣行蹤的突厥先頭遊騎已經聚集了數千之數,眼看楊廣已經發現他們的行蹤並且改變行程要逃進雁門郡城了,帶隊的突厥將領也是心中焦急,不顧自身實力還不足,用手頭的五千輕騎兵,對足足有六萬多士兵的隋軍大隊發動了一次進攻,試圖拖住楊廣的腳步。
所幸隋軍此刻還有絕對的兵力優勢,一番強弓硬弩射住陣腳的情況下,又利用了突厥人急於拖住楊廣不敢迂迴逡巡的弱點、廢掉了突厥人機動靈活的優勢、狠狠打了一場硬仗。最終。突厥先頭騷擾部隊足足丟下了將近三千輕騎兵的傷亡人數,卻僅僅殺死了一千多人的隋軍,眼睜睜看著楊廣趁機躲進了雁門郡城。
又過了一夜。次日天明的時候,雁門郡城外已經集結起了至少五萬人的突厥騎兵大隊,楊廣再想派出斥候去報信也已經無法突圍,只能是祈禱昨日就派出的信使能夠趕到。再往後,突厥騎兵以幾何級數的規模迅速集結,第三天已然達到了二十萬眾的規模,然後才停止增長。
始畢可汗看來是鐵了心。要一次性解決楊廣這個威脅“四方蠻夷”的窮兵黷武之君了。
……
楊廣的告急斥候,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跑出去,就被突厥人的遊騎劫殺殆盡了。楊廣在雁門郡城足足等了半個月。都沒聽到關內有一絲一毫的訊息反饋,也沒見到有突厥圍城部隊被大隋關內援軍牽制調動的景象。時間久了,楊廣的心態才由一開始的盛怒逐漸夾雜進了一些恐懼。
突厥人的攻城嘗試自從徹底完成圍城之後便沒有停頓過。不過突厥兵馬雖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