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部分(第3/4 頁)
事宜,便在宴席上順勢敲定。成都如今是沒有宮殿的,不過當年楊廣的弟弟蜀王楊秀在成都有王府,楊秀死後便封存了起來,獨孤氏兄弟也是打出旗號歸順大梁之後臨時趕工修葺了一番,增其制度,作為如今迎駕的行宮暫用。
“獨孤愛卿,看來你治理蜀地,果真路不拾遺,民有餘饒,朕有心讓你繼續穩定地方。不過前朝所立觀察使,職權太過虛乏,與留守等職多有重疊。朕新朝自有不同氣象,本不再設留守職務,郡守以上,直接以經略使、觀察使節制——朕今日保留你劍南道觀察使之職,額外加右驍衛將軍軍職、上柱國爵位;那蜀郡留守便不必設定了,你們也是行伍出身的世家,民政的東西,還是讓讀書人操辦細節的好,蜀郡郡守,另會有安排。”蕭銑藉故裝作打了個酒嗝的樣子,然後不再看獨孤凌雲,轉頭看向他那幾個弟弟,顧左右而言他道:“獨孤彥雲、獨孤平雲聽旨——”
“臣在——”
“前朝世祖皇帝在世時,晚年曾深以為朝廷衛軍制度內外不分,十二衛軍同時兼管地方、中樞軍權,殊為不便,有心增設編制,規制驍果,訂立新法。可惜未能實施,便遭遇宇文化及之亂,致有今日。朕當年在側,每每不扼腕嘆息,今日欲完成前朝世祖皇帝遺志,將十二衛兼掌的京師兵馬分離,擴充至十六衛,增設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四衛,專管京師與內廷駐軍——卿等叔父獨孤盛老將軍,正可擔當大用,朕有心也提拔爾等,讓你們在左右千牛衛當中擔當副將,爾等可願領旨?”
隋時的中央衛軍,就只有十二衛,但是到了唐朝,便會增設到十六衛,其中多出來的這些部隊,便是後來唐朝統治者對付十二衛的府兵同時兼管地方和中央軍的一種不滿,促成演變之後出現的;同時,也是隋朝後期驍果軍制度的一種折衷演變。
當然了,如今才武德元年呢,北邊的李淵肯定沒腦子想這事兒,歷史上,十六衛要到他孫子唐高宗李治的時候,才作為一種兼顧了對府兵門閥制衡的手段提出來。但是蕭銑如今要呼叫這個制度,顯然要假借楊廣的名義,才好更加名正言順一些,所以不惜找藉口滿口胡謅跑火車,說得三分假七分真。
不管怎麼說,他沒有虧待獨孤氏兄弟,獨孤彥雲獨孤平雲到丹陽。跟著他們叔父獨孤盛,領導新成立的千牛衛。哪怕只是左衛或者右衛一個,也比如今在蜀地當個郎將級別高了。是妥妥的升職,而且是有實權的升職。唯一的區別,就是從天高皇帝遠可以自己瞎折騰的邊陲,調到了天子眼皮子底下而已,只要獨孤氏兄弟沒有自立的野心,這種升職怎麼看都是好事兒。
至於老大獨孤凌雲被拿掉了蜀郡留守這個官職,實際上也沒什麼好多說的,因為蕭銑說得很明白了——“留守”本來就不是常設官職,當初隋文帝楊堅的時候就不存在留守。只有郡守,郡守上頭就是總管了。是楊廣登基後,大業年間天下大亂,才臨時設了留守這一級別比總管低、比郡守高的職務,作為排程數郡實力剿匪的權宜之計。如今再給獨孤凌雲上柱國的爵位,完全對得起他。
在蕭銑的計劃中,將來的大梁朝廷,是不會恢復隋朝時候的“總管”職務了,因為總管的職權實在太大。動輒都是管著相當於後世數省面積人口的地盤,一旦想對抗中央,那個個都能有安祿山級別的實力。而楊廣晚年蕭銑建議楊廣設定的經略使和觀察使,明顯轄區比總管小數倍。而且權力還比較單一,不是軍政財權一把抓的那種。
真正軍政財權一把抓的,只有到郡守或者說後世的知府、知州這一級。才可以兼管。但是這樣的話,對於朝廷的威脅來說。就沒什麼問題了,因為整個天下可以有兩百個郡/州級別的行政區劃。哪怕其中一兩個甚至幾個裡頭,有人所有權力一把抓,演化成土皇帝,要想對抗中樞的話,實力還是太弱。
這種設想,就相當於後來的虛省級而充實地級市,省級行政區不管國稅,也不管地稅,財權並不能暢通到毛細血管一級,所以不會尾大不掉,地級市一級的話,多權混一也不怕,反正體量太小。換到如今的語境當中的話,蕭銑還有一招,那就是將來能夠只設觀察使的地方,那就堅決只設觀察使,觀察使搞不定的地方,逼不得已才上經略使。
獨孤氏兄弟沒有蕭銑想得那麼遠,但是僅僅從他們可以想到的那些層面,也已經足夠讓他們選擇支援蕭銑的決定了。當天,眾人紛紛領旨接受了自個兒的新使命,蕭銑在成都盤桓數日,把蜀郡的各項人事以柳葉刀一般的精準,讓房玄齡親自操刀,整頓了一番,確保此地沒有將來割據之虞。
……
蕭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