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這塊墓地是張學良帶領風水先生親自勘定的。在張學良主持下,成立了大元帥墓葬工程處,東三省官銀號總辦彭相亭任總辦,石輯吾為經理。墓地臨山環水,蒼松翠柏。風水先生稱此地:前照鐵背山,後坐金龍灣,東有鳳凰泊,西是金沙灘,是一塊罕見的風水寶地。張學良對墓葬工程十分關注,多次親臨工地視察指導,並將墓地取名為“元帥林”。工程歷時三年,工程尚未竣工,日寇即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工程被迫中止。日偽統治東北的14年間,張作霖墓地屢遭嚴重破壞,成了一片廢墟。
1979年,遼寧省政府根據文物保護政策,撥款重修“元帥林”。整個墓地坐北朝南,由方城、圓城、墓室三部分組成。圓城南大門內新鋪遊覽的甬道,建一花壇,外圍栽植上千棵果樹。臺階兩旁有高聳的華表和一對石獅。臺階盡頭,翁仲對立。墓室內浮雕飛天,漢白玉的盤龍、瑞獸翊翊如生,頂上有日月星辰。
重修“元帥林”後,留在大陸的原張學良舊屬盧廣績(96歲)、劉鳴九(91歲)、荊有巖(91歲)、郭維城(78歲)、張慶泰(8?歲)、吳家興(8?歲)、楊志信(8?歲)於199?年4月18日聯名寫信給張學良,邀請他回鄉移葬張作霖。信中寫道:
漢公鈞鑒:
歲次庚午,適逢我公九十高齡之期,南望雲天,別情離緒,實不勝愴然。所幸苦難之祖國日趨振興,統一之局面為期不遠。大陸人民,特別是公之舊屬親朋莫不衷心默祝,深盼能不放過我公一生之惟一之九十壽誕,為公當面祝南山不老之壽,借敘離情。我公亦可假此機會探視(掃墓(葬先人。公曾一再親口說過,先大帥壯烈遇難,簡葬遼西,屍骨未寒,其靈柩必須由公本人安葬遼東。錚錚斯言令人難忘。現驛馬坊舊墳地,已由錦州市和令孫大壯出資修葺,元帥林新墓園一直由撫順市政府負責,保護完好。移葬條件已具備,只待我公親臨主持,如此良機實不可失。我等深知我公一向謙虛大量,但對此辦壽掃墓探親移葬之奉當允不辭也。對此臺灣當局亦當本人情大義不予拒絕。引領神馳,不盡欲言。謹祝健康長壽。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未完成的營葬(2)
此信寄給臺灣著名大報《中國時報》社編輯部轉交張學良,但由於種種原因,張學良沒有接受邀請回鄉。同年1?月9日,張學良覆信盧廣績做了答覆。信中說:“寄來剪報及報紙均收到,多謝!最近甚忙,遲遲未能覆信,請原諒。請代為問候各位鄉弟。”
信的抬頭稱盧廣績為“廣績鄉弟”,實際上盧廣績長張學良7歲,應當稱“鄉兄”才對。也許是分別半個多世紀,張學良記憶模糊搞不清楚誰大誰小了。
現在回過頭來說,“九一八”事變打斷了張學良安葬父親的全盤計劃。張作霖的靈柩停在東關竹林寺無法入土為安。一直到1937年6月3日,即張作霖遇難身亡第九個年頭的前一天,才由在偽滿洲國中任職的原張作霖舊屬出面,將其安葬在遼西黑山縣驛馬坊(今屬錦州市,距城區約39公里)。
繼承父親霸業
說完張作霖安葬的原委後,我們再回頭敘述1928年夏季的東北政治軍事外交局勢。
隨著張作霖死訊的公佈,東北軍政最高長官人選的確定就成為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按照封建軍閥集團家天下的傳統做法,嫡長子繼承父位是天經地義的準則,張作霖生前不遺餘力培養張學良,這是奉系集團成員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早就以“少帥”聞名全國的張學良,應是新統治者的法定人選,但並非惟一的人選。當時,鑑於張學良過於年輕,奉系一批老人竭力擁戴老成持重的張作相為領袖,另有少數人支援有“小諸葛”之稱的楊宇霆。日本人在佔領東北的陰謀失敗後,這時又在繼承人問題上大做文章,推波助瀾,在張學良(張作相(楊宇霆之間製造矛盾,弄得一時間謠言四起,飛短流長。
吉林省軍務督辦張作相,祖籍直隸深州,1881年生於奉天義縣,是張作霖的綠林老夥伴、結拜兄弟。在張作霖的早期綠林夥伴中,張作相享有“忠厚”之名,是奉系軍閥集團內部的一味“甘草”,在張作霖與其集團成員中起著調和陰陽的作用,張作霖也很尊重他,在東北軍界、政界深得人心,資歷和聲望俱佳,是有力的人選。
當時,張學良只掌握部分兵權,才使用手腕謀得奉天省軍務督辦之職,基礎尚未鞏固,如果公開與張作相爭奪,不一定能成功。因此,在6月24日舉行的東三省省議會聯合會會議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