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對策宜持以堅定。況蔣公安全尚不可知,示張楊以力,蔣公倘在,或尚可安全;示張楊以弱,蔣公雖在,或竟不能安返。此說,辭旨嚴正,考試院長戴季陶實主之。
乙說:對於甲說之揣測雖不否認,但不信學良等之通電將發生若何之效力。且謂蔣公抗日,早具決心,凡在帷幄,均所熟知。張楊此舉,如真只以抗日為範圍,則在國策上,只有時間上之出入,而非性質上之枘鑿,此中已饒有說服餘地。況張氏既有保證蔣公安全之電報,自須先探蔣公之虛實,再定萬全之決策。如即張撻伐,無論內戰蔓延,輿情先背,而坐弱國力,益以外患,國將不國,遑論綱紀。
中外的反應(2)
戴季陶有趣的是,強烈主張###的竟然是蔣介石最親信的一批國民黨###,如戴季陶、吳稚暉等,此外就是何應欽等黃埔系將領。他們所持的理由就是所謂的綱紀。特別是戴季陶,他與蔣是八拜之交的金蘭兄弟,一直以蔣的最高國策顧問自居。碰到這樣嚴重的事件,戴季陶認為理所當然應該由他來拿大主意,故在會議上顯得最為活躍。當兩派意見僵持至次日凌晨,時尚不能做出結論時,戴季陶就從座位上站起來,神態簡直像瘋狂了一般,慷慨激昂地說:〃現在委員長的吉凶未卜,若是不幸而為兇,則我們還去和叛逆妥洽,豈不是白白地上了他的當,乃至將來無法申大義而討國賊?若是委員長還是安全的話,則我們用向綁匪贖罪的方式將委員長救出來,則委員長又將何以統帥三軍,領導全國?現在我們只有劍及履及的討逆,才能挽救主帥的生命,挽救革命的事業。總理遺留下來的革命成果和委員長一生為革命奮鬥的事業,總理遺留下來的革命事業和委員長一生為革命奮鬥的偉大成果,斷不能因為這次西安事變便毀滅了。”他還引經據典地說了一大通,最後警告與會諸位:“若是今晚我們中央不能決定討逆的大計,明天全國立刻大亂!政府也垮了,大局無法收拾,我們何面目以對總理?何面目以對蔣先生?”
說完這番話後,他注視著軍政部長何應欽說:“萬一有意外,只有我二人做文武翁仲耳!”
在主戰派的強烈堅持下,會議於13日凌晨做出如下決議:
一、行政院由副院長孔祥熙負責。
二、調整軍事委員會指揮機構。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改為五至七人,加推何應欽、程潛、李烈鈞、朱培德、唐生智、陳紹寬為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由副委員長及常務委員會負責。關於指揮調動軍隊,歸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軍政部長何應欽負責。
三、褫奪張學良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所部軍隊歸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同一天,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和代理行政院院長孔祥熙聯合署名發表國民政府令,公佈了這個決定。
透過這一系列的決議,將南京政府的軍政大權轉移到了蔣介石的親信孔祥熙、何應欽的手中,排除了非蔣系勢力染指南京政府權力的可能性。會議結束後,何應欽即著手調遣軍隊,準備進攻西安。
西安事變的爆發,同樣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在國內方面,社會輿張季鸞論的反應是多種多樣的,褒貶、譭譽各異。
左翼的民眾團體和知識分子讚揚張、楊的愛國行動,支援他們的救國主張。在西安的西安學生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等18個民眾團體於12月14日聯合發表通電,斥責蔣的誤國政策,稱讚張、楊的愛國壯舉,呼籲“全國同胞萬眾一心,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以挽危亡”、要求南京政府接受張、楊的愛國主張,迅速召開救國大會,實行抗日。同日,北平學生聯合會致電張、楊,呼籲早日召開救國會議,貫徹八項主張,剋日誓師北上,收復已失山河。
12月15日,全國救國聯合會發表《為當前時局緊急宣言》,站在民眾的立場,站在團結禦侮的立場,對張、楊的主張表示同情,但反對採取兵諫的方式。宣言說:“張學良、楊虎城諸將軍提出的主張是聯合各黨各派,實行民主政治,團結全國力量,出兵收復失地)而所用的手段卻是扣留蔣介石先生,實行武力諍諫,這種不合常軌的辦法,當然不能為全國民眾所贊同。……我們要求當局尊重全國的民意,和平解決陝事;要求張楊諸將軍立刻恢復蔣先生的自由,和中央剴切磋商,實行抗日大計。”
右翼團體(右翼知識分子及其輿論工具如上海《申報》、天津《大公報》等則明確支援蔣介石和南京政府,攻擊張、楊的行動。一貫擁護蔣介石的張季鸞、胡適、傅斯年等極右翼上層知識分子更是如喪考妣,在這些報刊上連篇累牘發表文章,使用最惡毒的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