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古代史學家多把功勞歸於陳平的“奇謀”,陳平一生有所謂“六大奇謀”,其中之一,就是解圍白登之謀。然而陳平所謂的“奇謀”,根本經不起推敲。
冒頓是憐香惜玉之人嗎?不是。是可以被女人所左右的人嗎?不是。是愛美人甚於愛江山的人嗎?也不是。他視女人為工具,為了弒父奪位,他不惜以愛妾作為活靶子以考驗士兵們的忠誠;為了迷惑敵人,他又不惜把另一個寵妾拱手相送以東胡。
冒頓,就是這樣一個人,血腥成性的冷血動物,陳平卻企圖透過賄賂閼氏來達到勸服冒頓解除對白登城的包圍,這,豈不是天方夜談?
如果不是陳平“奇謀”的功勞,那又如何來解釋冒頓突然作出撤圍的決定呢?
史料記載,在匈奴軍隊圍困白登山時,曾與趙兵團的將領王黃取得聯絡(趙兵團主力即韓王信的殘兵敗將),約定會師的時間。然而趙兵團卻遲遲未至,冒頓單于心生狐疑:是否趙兵團與大漢軍隊私下有秘密交易?
這會不會是冒頓單于決定撤圍的原因呢?答案是否定的。
趙兵團只是毫無戰鬥力可言的韓王信的殘兵敗將,對於懷有蛇吞象野心的冒頓而言,這支小部隊,實在沒有任何實力以撼動匈奴軍隊的優勢。趙兵團失約這個小小插曲,豈可以令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放棄了一次殲滅漢帝國劉邦皇帝的天賜良機?
其實謎底不難揭曉,只是歷來的歷史學者,囿於陳平“密計”的神話,所以反而沒有看到事實真相。
請看《資治通鑑》在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高帝逃離山登後)至平城,漢大軍亦到,胡騎遂解去。”劉邦白登山突圍後,漢軍的主力兵團(周勃的兵團)也已經到達了平城。
再看《漢書》“周勃傳”記:“(周勃)後擊韓信軍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
這則資料清楚地寫了周勃所統率的主力兵團在硰石戰役之後,向北繼續追求八十里,然後又攻破樓煩三城,最後到達平城。而且〈周勃傳〉中明顯提到,漢軍到達平城時,已經跟匈奴騎兵交鋒了。
真相昭然若揭!匈奴撤圍,根本不是陳平所謂的“密計”,更非趙兵團的失約,而是冒頓已經得到情報,漢軍主力大部隊已經到達平城,而白登山,就是在平城的地界內!
漢軍主力的前鋒已經與匈奴騎兵交火了。
這意味著漢軍主力部隊,馬上可以對匈奴軍隊發動進攻!
而此時,匈奴騎兵面對白登山的堅固的防禦工事,猛攻七晝夜,依然無法突破守軍的防線。一旦漢軍主力投入戰鬥,匈奴軍隊將遭遇內外夾擊,後果不堪設想!
匈奴已經是動用傾國之兵,再無戰略預備隊可以投入,一旦被強大的漢軍反包圍,匈奴不僅將賭上軍隊的命運,還要賭上民族與國家的命運。
這種嚴重的後果,冒頓即便是戰爭賭徒,也不敢輕易以整個民族的命運來進行一場曠世豪賭。
這裡非常有必要提及的是,有些歷史書籍,寫到劉邦的白登之圍時,錯誤地認為漢軍的三十二萬大軍被四十萬的匈奴騎兵所圍困。這是天大的誤解!
被圍的漢軍,只是其中一部,雖然沒有具體的人數記錄,但絕不會超過十萬人。
冒頓非常的明智。雖然匈奴的戰略欺騙獲得了成功,把貪功急進的劉邦先鋒部隊圍困在白登山,使這位大漢天子驚惶失措了七天七夜,但冒頓心中卻是明白,匈奴根本沒有戰鬥中佔到一點便宜,久攻不克的白登要塞,反而有可能使漢軍主力在外圍對匈奴軍隊實施反包圍,迫使匈奴進行決戰,這對匈奴絕對是不祥之兆。
以退為進!冒頓這一招,下得太漂亮。
當冒頓下令撤圍一角時,他取了一場心理戰的決定性勝利。
劉邦落荒而逃。
因為落荒而逃,所以成了失敗者。
雖然漢軍在戰場上的表現不遜色於匈奴的軍隊,但最後的落荒而逃,便揹負上失敗的心理。
白登之圍,成為大漢帝國長久揮之不去的一塊心病,畏懼匈奴的情緒從皇帝漫延到了普通計程車兵,直到數十年後,衛青與霍去病對匈奴反擊取得了空前的勝利,漢帝國才恢復軍事大國的心理優勢。
【三、和親之議:無奈的女色外交】
劉邦從白登山逃命回來後,想到了還被關押在牢獄中的婁敬。
哎,當初要是聽了婁敬的勸告,就不會中了匈奴人的埋伏,就不會有白登山的驚魂七日了。
劉邦趕忙把婁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