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難能可貴的是,此時的衛青,雖然位高權重,但仍然保留其平民的純實本色。他決不高高在上,作為將軍,他對士兵十分親和,對待知識分子十分謙恭,在各給官員面前,從來不顯示外戚的威風。所以上至朝廷大員,下至普通士兵,對衛青的高尚品格都稱讚不已。衛青的大將風度與才能,尤其得到皇帝劉徹的賞識,劉徹已經把他當作漢軍統帥的最佳人選了。
龍城之戰,對衛青,僅是個開端。
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究竟如何續寫他的傳奇呢?
【三、突進河南地:戰略反擊的開始】
龍城被焚,匈奴人氣瘋了。
第二年(公元前一二八年),匈奴開始報復了。
匈奴騎兵兩萬多人,大舉入侵。
匈奴首先攻入遼西,遼西太守戰死,殺掠二千多人。而後匈奴軍隊向西挺進,攻入漁陽、雁門。此時防守漁陽的漢軍將領是韓安國。
韓安國是朝廷內反戰派的代表人物,在馬邑之戰前,他與王恢進行了一場大辯論,最後漢武帝站在王恢一邊,主張對匈奴用兵。韓安國的反戰主張,與皇帝劉徹開拓進取的決心相違背,所以在皇帝眼中,這個韓安國是個保守派人士,保守派人士,怎麼能在朝廷中佔據重要位置呢?韓安國的仕途開始走下坡路了。
韓安國雖然反戰,但他其實是“七國之亂”中湧現出的名將之一,在武帝上臺後,擔任御史大夫、代理丞相,但後來官職被貶,滑落到中尉、衛尉,最後作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可以想象韓安國屯兵漁陽時,心情是何等的低落。這個反戰派的領袖,不得不面對匈奴騎兵的剽悍的進攻。
在此前,韓安國抓到了一個匈奴的俘虜,俘虜交待說,匈奴的主力已經返回。此時正好是農忙季節,韓安國就上書,要求罷屯,讓戰士們返回從事農業生產。可是不久後,匈奴軍隊就殺了過來,韓安國的兵營中,只剩下七百名戰士,七百名戰士怎麼跟匈奴上萬人的騎兵開戰啊?
韓安國只得堅守營壁,任由匈奴人對漁陽大肆劫掠。結果漁陽慘遭匈奴人的蹂躪,一千多名百姓被匈奴人掠走充當奴隸,大量的牛羊及財物被一洗而空。
劉徹得知後,勃然大怒,派出使者面責韓安國。勒令韓安國向東轉移,屯兵在右北平,除了遼東之外,右北平是帝國北部最偏遠的地區了。韓安國一心想回到朝廷做官,可沒想到居然到了右北平這種荒涼之地,他非常消沉,悶悶不樂。沒過幾個月,竟然一命嗚呼了。
韓安國這樣的老軍人退出歷史舞臺,而以衛青為代表的少壯派軍人迅速地崛起。
面對匈奴的猖獗進攻,劉徹再次動衛青這張王牌。
漢軍分兩路進軍,一路由車騎將軍衛青統率三萬人馬,從雁門出擊;另一路由將軍李息統率,由代郡出擊。
李息這路大軍,跟以前的公孫賀一樣,找不到匈奴軍隊的主力,徒勞無功。
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漢軍最頭疼的事,就是匈奴軍隊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找到他們的蹤跡。連敵人在哪都找不到,這戰還怎麼打?以前劉邦的謀士成進曾很形象說:“追擊匈奴時,好象跟影子搏鬥。”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麼衛青就是一個捕風捉影的戰士。
他總能追蹤到敵人,或許出自直覺,或許出自精準的判斷,他如同一隻沙漠之狐,有著非常敏銳的嗅覺,能夠很精確地捕捉戰機,並逃離危險的陷阱,也許這正是他天才的一面。
衛青統率三萬人馬出雁門,深入匈奴,追擊匈奴的騎兵。
侵入雁門的匈奴主力見到漢軍出動,就向北撤退,但並不撤遠,而是想伺機而動,會一會這個火燒龍城的漢軍年青將領。
出了雁門數日後,衛青的偵察兵發現了匈奴主力,衛青馬上下令:“全軍整裝出發,迎戰匈奴騎兵。”皇帝可不想讓他的小舅子吃敗仗,所以這三萬人馬,都是漢軍的精銳,訓練有素,而且配置了最好的武器。
匈奴人也發現了漢軍,這是一場遭遇戰。漢軍主力三萬人,匈奴主力兩萬多人,漢軍在人數上略佔優勢,但是在草原上作戰,是匈奴騎兵的強項。
遼闊的草原,兩支大軍相遇了。在野戰中,漢軍佔盡優勢,因為漢軍的武器裝備要遠遠優於匈奴的軍隊,還有漢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十分強。
漢軍威力最大的武器,當屬強弩,在戰場上發揮巨大的作用,漢軍的弓弩與匈奴相比,威力大、射程遠、速度快,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也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弩機類似於近代的槍支,只是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