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殺氣騰騰地撲向車師國。
鄭吉、司馬憙引兵北進,迎戰匈奴。
匈奴騎兵見鄭吉的軍隊以逸待勞,人數也不少,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兩支軍隊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最後匈奴軍隊放棄了進攻,調轉馬頭撤回國內了。
匈奴人走了之後,鄭吉面臨一個很難的局面:一萬多名從他國徵調來的軍隊,不可能長久駐紮在車師國,而自己手下的一千五百人,又有屯墾的任務,也不可能駐留在車師國,怎麼辦呢?
最後,鄭吉只留下了一支象徵性的衛隊,由一名軍官與二十名士兵組成。
車師國王烏貴哭笑不得,嘆道:“這二十人的衛隊頂啥用啊?匈奴人一反擊,我怕是要成為匈奴人的刀下之鬼了。”左想右想,也想不出一個好主意,唉,這是什麼國王啊。最後烏貴一咬牙,乾脆,這個國王我也不當了。烏貴帶了幾名親信,丟下王位不要了,逃到烏孫國尋求政治避難去了。
果然不出烏貴所料,鄭吉一走,匈奴軍隊又回來了。
匈奴的騎兵又耀武揚威地進入車師,這時車師無國王了,匈奴人便把烏貴的弟弟兜莫立為國王。車師與匈奴毗鄰,這使得漢帝國很難控制,只要漢帝國軍隊一撤離,匈奴人馬上會捲土重來。
兜莫坐在國王寶座上,也是如坐針氈,親近匈奴人,必然要得罪漢帝國。唉,車師的王座是插滿針的,坐上去可不好受。這個國王可不好當啊,怪不得前國王烏貴要一逃了之。想了許久後,新國王想了一招,舉國遷移,向東遷到與匈奴的交界地附近,把原來的地盤空出來。
如此一來,原先的車師國(交河城一帶)便成了荒涼之城,只剩下一些不願意背井離鄉的百姓。鄭吉派遣三百名士兵入駐屯田。車師由此分裂為兩個部分:車師前國與車師後國。
漢軍屯田部隊入駐車師故地,引起了匈奴人的不安。車師故地土地肥沃、水草豐茂,漢軍在此屯墾,對匈奴本土構成直接的威脅,因此匈奴不斷地派出騎兵騷擾漢軍的屯田部隊。
此時的匈奴,在南線上已經無法與中國相抗衡了,但是西線上,憑藉毗鄰西域的地緣優勢,匈奴人仍然有機會,匈奴左、右大將各率領一萬名騎兵,駐紮在匈奴西部,隨時準備捲土重來。
正當鄭吉的屯田部隊在車師與匈奴人相持之時,突然發生了莎車國反叛的事件,使得鄭吉的部隊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
【二、奮鬥在西域的勇士們(下)】
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莎車國反叛漢帝國。
莎車國位於西域西部。西域位置略相當於今日的新疆,天山山脈將西域分為南北兩部,北部是準噶爾盆地,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央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所以西域的國家多分佈在大沙漠的南、北兩側,大沙漠以北的通道稱為“北道”,以南則稱為“南道”。莎車國的位置在大沙漠的西緣,是南道與北道在交匯處附近的一個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較重要的。
要說莎車國,先從下嫁到烏孫國的中國公主劉解憂說起,劉解憂與烏孫國王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萬年(劉解憂的次子),萬年作為烏孫國的使節到了莎車,此時的莎車國王因為沒有兒子,非常寵愛萬年,把萬年當作兒子來看待。幾年後,莎車國王去世。莎車國就上書漢帝國政府,請求讓萬年來繼承莎車國的王位。
因為萬年的母親是中國人,宣帝劉詢當然樂於接受這樣的結果。當時萬年正在中國,所以劉詢便派出使節奚充國護送萬年回到莎車。
可是當了國王之後,萬年表現很糟糕,暴戾無度,使得莎車國臣民極其失望。
原莎車國王的弟弟呼屠徵,密謀推翻萬年的統治,便秘密與鄰國達成協議,藉助鄰國的軍事力量,與國人一起武裝對抗國王萬年。莎車國內戰暴發,萬年因為殘暴失去人民的支援,最後兵敗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漢使節奚充國。呼屠徵坐上國王的寶座,心中非常恐懼,因為凡曾經誅殺漢使的國家,必定會遭到漢帝國的最強烈的報復。
呼屠徵不得不考慮退路,惟一能對抗中國的,便只有匈奴了,於是密謀勾結匈奴人,對抗漢帝國。
此時匈奴正對車師國的故地進行猛攻,鄭吉的屯田部隊人數少,比較被動,躲在城內固守,與匈奴人相持。莎車國王呼屠徵認為鄭吉是無法守住車師舊城,因此便派出軍隊與使節,到南道諸國,向各國政府宣稱:“北道的中國屯田守軍已經被匈奴擊破,北道諸國已經向匈奴投降。”
西域這些國家,面對漢帝國與匈奴,都是採取騎牆政策,一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