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2/4 頁)
“原來都是離人啊”,趙興慢慢的踱到兩座亭子面前,感傷的仰望亭子上的檻聯,一個檻聯寫的是:“風前楊柳,輕飄片片飛花幾許離愁牽不住;雨後郊原,如洗萋萋宿草如今淚漬有還無。”——該亭名叫“風雨亭”。
另一個亭子名叫“永別亭”,對聯是:“
永無高貴能長,世事等浮雲,到此方為真結局;
別謂繁華可久,人生似朝露,從前都是假排場。“
趙興撫摸著兩幅檻聯,手指順著筆畫一個字一個字的刻畫,輕聲感慨:“此一去,穿越戰火紛飛的大陸,我能否有一片尺寸之地都以安葬呢?”
蒲易安剛才說過地中海上極不平靜——其實,十字軍東征戰役在教皇發出東征號召之前早已打響。現在,在海面上,戰鬥已經打得熱火朝天,大約也就是在這幾年,阿拉伯海軍艦隊已經全體覆滅,從此,海上成了威尼斯公國與拜占庭艦隊的天下。
在教皇發出東征令的那一年,自發組織起來的基督徒,已經將一座阿拉伯港口城市圍困了五年——由此可以想象,即使在陸地上,這時,非洲大陸也不缺乏大規模戰爭。
這股哀傷感染了陳公川,他低聲問過蒲易安,得知事情緣由後,立刻建議:“趙舉人何必走的如此急,不如在我們這裡多停留幾天,做好充足準備再走……來,先去我府上吧,我的祖父定會有辦法,你也應該見見我妹妹,她主意多……”
第一部 華麗的前奏曲
第1037章 一場大富貴
陳公川領著趙興匆匆忙忙的穿城而過,來到了城西郊的一處大莊園。他似乎跟這裡很熟,與門衛交代了幾句,也不通報,就領著趙興往後院走。
陳公川走得急,趙興卻有點戀戀不捨。因為這座院子的景色實在太美了,令他流連忘返。
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式院子,漢唐時代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處處透露著江南的婉秀風格;一汪小溪明顯是模仿魏晉時代的蘭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想必,這園林的主人以前沒少模仿過魏晉名士,也許這裡是越南曲觴暢飲。
聽說越南的建築水平是亞洲一絕,北京故宮就是他們建的。史載:燕王朱棣(明永樂皇帝)以封地定都,正統二年(1437年)命交阯(今越南)工匠阮安“修營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諸司公宇……”。
也就是說:北京故宮,在明代是典型的越南建築,充滿異域風格。
想到這兒,趙興看著眼前秀美的園林,禁不住心中暗痛——明代離宋代並不遠,但那時國內已經看不到唐代風格的建築了,而他現在,所看到的那些宋代建築,再經一次“民族大融合”,又能剩下幾個?
陳公川不知道趙興的感觸,他領著大家穿過這片竹林,眼前豁然開朗。在類似大校場的後院裡,沿著牆栽著粗大的垂柳,垂柳下,左右分別建著六個小高臺。在高臺圈起的場中心,有兩隊人馬正在廝殺,一隊穿紅,一隊穿黑。
十二座臺子並不大,形狀類似觀景臺,又或像是現代排球賽的裁判席。高臺上面的面積也就半個籃球場大小,臺子上有男有女,不時傳出歡聲笑語,他們或打傘站立,或坐在席上,|Qī|shū|ωǎng|都在伸著脖子眺望校場上兩隊人的廝殺。
陳公川領著趙興與蒲易安向其中一座臺子上走。趙興邊走邊納悶,聽說在漢代,越南曾經被羅馬人短暫統治過,他們什麼時候也染上了羅馬人的習慣,喜歡觀看屠殺與角鬥表演?
場中站的兩隊兵很奇怪,他們的穿著打扮像是趙興在電影裡看到的日本戰國武士,身後插著一杆小旗,旗子上寫了一些大大的字跡……不過,那些文字似乎是中國篆字,趙興本就對篆字不怎麼熟悉,微風吹動下,他更看不清是什麼字。
場中這些士兵表現很奇怪,雖說是紅黑兩隊面對面廝殺,但他們卻沒有激烈的搏殺動作,只是面對面的站著,等到臺子上一個人揮動旗幟時,他們才沿著固定的路線走上幾步……這似乎不是角鬥了,難道是越南人在演練排兵佈陣?
趙興跟著陳公川走上了臺子,蒲易安很老實的跟在他身後。
這是一座女客為主的臺子,臺子上有三位年輕姑娘,她們都坐在一張蒲席上,手拿團扇,不停的衝下面指指點點。臺階上還有一群侍女,她們低眉順眼的站在那裡,靜靜的等待傳喚。
除了這三名女孩以外,臺邊還站著一名衣著華麗的青年,他穿一身絢麗的蜀錦袍,衣服的款式完全是宋式的。臺上那三名女孩坐著,唯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