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3/4 頁)
的作樂聲。市民的歡笑聲,絲竹管絃之調。暢懷痛飲之音,傳入深宮,傳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禁問宮人:這是何處作樂?當宮人告訴他說這是民間酒樓作樂,仁宗不由感嘆起自己在宮中冷冷清清,羨慕起高牆外面的夜市生活來了……
這是出自《北窗炙錄》的記敘。如果將這條史料放在整個古代城市生活史中去考察。就會發現這條史料是很珍貴,很有用的。因為皇帝羨慕城市夜生活。在宋代以前還未有過這樣地記錄,在宋代以後也不存在。
這就是大宋的獨特!
這條史料所透露出地資訊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那就是在宋代城市裡,傳統的坊市已經崩潰,為商品交換開創新路,顯示著充沛生機的夜市生活,尤其是那素以清心寡慾自我標榜的仁宗也都產生歆羨之情地文化夜市,成為歷史趨勢地最鮮明的標誌……
宋代城市地夜市,對市民來說是一杯暢懷的瓊漿,舒心極了,在這裡,聽不到官吏的呵斥,看不見怒馬甲冑的將軍,尋不著拖朱曳紫的宰相樞密——這是因為像張衡《西京賦》所說的“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裡端直,甍宇齊平”的城市格局已不復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隨街設坊、面市建屋的生動的新風格。
這時代,城市的道路已打通,街區不封閉,市民可以像魚遊春水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夜市上漫步、吵鬧、打情罵俏,逐神怪於“露臺”下,迎“社火”於街道上……
現在,大街上有許多四處遊動裝有茶湯的車擔,其用意是想以此方便奔走累了、唇乾舌燥的市民,讓他們呷一口香茶,飲一碗甜湯,提神爽氣,以繼續去那有“夜場”的勾欄瓦舍遊玩。
一切都那麼充滿了文化情調,但又不失其商業性,二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從而寫就了中國古代城市夜市最具光彩的篇章。
趙興現在就站在蓮花坊其中一間包廂裡,只有站在這裡,才算是知道這座勾欄瓦舍為何叫做蓮花坊了。它是一個圓形的二層木樓,中間大廳是一個形如蓮花的舞池,兩層樓上,全是類似於現在舞池包廂的小包間,不過由於宋代玻璃還沒有普及,面向舞池的這一邊沒有鑲入玻璃,而是敞開的,垂著輕紗。
蓮花坊主要供應的是素茶,也就是不加香料的茶葉。董小亮走的時候,給趙興留下了許多琅酒,外加一些冷盤。這些東西倒是足夠吃了,幾個人點好上好的素茶,趴在房間的欄杆上,俯身望向一樓的蓮花舞池。
這時,戲目還沒有開始,大廳裡穿梭的全是豔妝少女:一個個,十七八,尖尖的臉,細細的眼,彎彎的眉,薄薄的唇。頭戴花冠,或著紅黃生色銷金錦繡衣,或扎仙人髻,或捲曲花腳幞頭。她們像穿行春風的楊柳。搖擺著纖柔的腰。移動著細碎地步,紅黛相媚,顧盼生輝……
她們,明眸閃閃,風姿綽綽;鬢髮玄髻,光可以鑑;皓齒朱唇。星眼暈眉;香腮瑩膩,體態輕盈;粉妝玉琢,灼爍芳香;被服雜錯,巾鮮明;靨輔巧笑,神飛傾城;嬌態千變,萬種風情;宴堂深軒。芙蓉帳暖;爽歌凝雲,談論雙頻;舞腰亂旋,時換新音;手嫩胸白,簌簌輕裙;扶肩暱語,悄唱低吟……
猛然間,大廳裡想起咚地一聲鼓響,舞池中的喧鬧陡然平息,人潮向兩邊退去。然後數名龜奴抬著一面面大鼓,走進場中間。依次擺放那些大鼓……
這場景有點熟悉,好像是《十面埋伏》中章子怡起舞擊鼓的那番場景,趙興看的目眩神怡,他真希望場中的女子比章子怡還美。
至少這女子不是假瞎子,她一身綵衣。穿著一套帶有長袖的彩群。翩翩走進場中,場邊地樂聲一陣碎鼓。壓下了蓮花坊的喧鬧,所有的客人都屏息等待她的起舞。
房間裡突然想起一聲清脆的咯咯聲,一聽這聲音就知道那位廖小小來了,她見到趙興,語速很快的說:“呀呀,馬上就要輪到我上場,我地心像海里猴兒一樣撲撲直跳,聽到大官人來了,趕緊露個面,大官人,你可別笑我,我今天唱的就是你中午教我的明月幾時有。樂師倉促練手,也不知能不能唱出大官人希望的味道。”
陳公川早已被這副繁花勝景弄醉了,他舉著一瓶粉紅佳人,仰頭喝下了大半瓶,然後醉眼朦朧的衝廖小小說:“無妨,我哥哥的佳伎不久會到,等她們來了,便讓我哥哥調教一下……”
趙興沒理會陳公川的醉話,他急著向廖小小介紹秦觀與周氏兄弟。聽到這兩人大名,廖小小大眼忽閃一下,連忙做個福禮,嘴裡輕嗔薄怒的纏上兩位豔詞大家,要求他們替自己賦寫新詞。
秦觀,青樓大浪子,這時候正是他出風頭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