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儀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
第六部分 最後一位皇后——孝定皇后(4)
孝定皇后垂簾聽政的夢想雖然成了泡影,但慈禧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孃家在朝廷中的地位,還是給了她一定的干預朝政的權力。宣統帝監國攝政王載灃
即位後,孝定成為皇太后,上徽號“隆裕”,故稱隆裕皇太后,簡稱隆裕。隆裕未能垂簾聽政,心中頗為不快,因此遷怒於載灃。她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載灃在攝政期間的用人施政,橫加干預,多次掣肘。
宣佈清帝退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廷被迫起用閒置回家的袁世凱,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水陸各軍。老奸巨滑的袁世凱一面利用清廷的武力要挾革命黨人議和妥協,清帝退位詔書答應實行共和後由他任大總統;另一方面以革命勢力逼迫清帝退位。是退位還是力戰,清廷召開了多次御前會議討論。會上爭論激烈,各持己見,達不成共識。隆裕毫無主見,惟有抱著宣統帝痛哭流涕。袁世凱軟硬兼施,並以“優待條件”為誘餌,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連發三道懿旨,宣佈大清皇帝辭位,實行立憲共和國體。第一道懿旨後來被人們稱為“退位詔書”,上面有袁世凱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簽字。第二道懿旨勸諭臣民。第三道懿旨公佈《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滿族待遇之條件》、《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這三道懿旨的頒佈,標誌著268年的大清王朝統治的覆滅,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
憂居故宮內廷。根據《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之後,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稱內廷(也稱後寢),即從乾清門往北的東西十二宮、慈寧宮、寧壽宮等處。失去大權後的失落使隆裕感到上了袁世凱的當,終日憂鬱,悶悶不樂。
與瑜、珣、瑨三貴妃不睦。因為宣統帝溥儀是承祧穆宗為嗣,又兼承德宗之祧,也就是說既是同治帝的兒子,又是光緒帝隆裕(右)與慈禧、瑾妃(左)等的兒子。這樣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后妃都是溥儀的母親。身為皇太后的隆裕沒有絲毫母儀天下的氣派和寬容大度的胸懷,她依仗自己是中宮皇后出身,瞧不起瑾妃和同治帝的三妃。
同治帝三妃中的瑜妃赫舍里氏,據說是原同治帝四妃嬪中最漂亮的。她身材修長,豔麗超群,而且聰明機智,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宣統即位後,尊封為瑜皇貴妃。珣妃阿魯特氏,是孝哲皇后的姑母,宣統帝封她為珣皇貴妃。瑨妃西林覺羅氏,宣統帝尊封她為瑨貴妃。隆裕晉尊為皇太后之後,一天,瑜妃前去見隆裕,隆裕讓她跪見,口稱奴才。瑜妃對此非常生氣。《清稗類鈔》一書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慈禧入葬山陵時,隆裕、瑾妃及同治帝三妃都參加了葬禮。禮畢,三妃不肯回宮,表示要追隨慈禧於地下。攝政王載灃派貝子載振前去迎接。瑜妃十分嚴肅地對載振說:“皇上是專繼德宗,抑系兼繼穆宗?”載振回答:“兼繼穆宗。”瑜妃說:“既兼繼穆宗,孝欽後隆裕與太監
第六部分 最後一位皇后——孝定皇后(5)
及孝哲後今已賓天,則穆宗一系,我為之長。皇上既系過繼,何得獨以隆裕太后為母,而我為奴才?”載振力請三妃回宮後從長計議。瑜妃表示,與其回宮做奴才,還不如追隨慈禧皇太后於地下。珣妃、瑨妃也在旁附和。載振無奈,返回京師,與攝政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等商定,晉封三妃為太妃,不稱奴才,“禮請還宮,警蹕而入”,並增加了三妃的月費。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講到了同治三妃聯合瑾妃找王公說理,爭得了“太妃”身份的事,但沒提到參加慈禧葬禮不回的情節。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的《孝欽顯皇后升
遐記事檔》記載,隆裕及瑾妃、瑜妃、珣妃、瑨妃確實都前往遵化東陵參加了慈禧的葬禮。看來,隆裕與三妃不睦的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隆裕之死,入葬崇陵
隆裕長期憂悶,積鬱成疾,於1913年2月22日凌晨撒手人寰,病逝於長春宮,終年46歲。據載,隆裕死時,身邊只有宣統帝溥儀、總管內袁世凱像務府大臣世續和二三個宮女。死前她對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說:“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