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
同時,穴居顛頂,聯絡腦部:百會穴位居顛頂部,其深處即為腦之所在;且百會為督脈經穴;督脈又歸屬與腦。此外,根據“氣街”理論,“頭氣有街”、“氣在頭者,止之於腦”(《靈樞;衛氣》),即經氣到頭部的(手、足三陽)都聯絡於腦。根據“四海”理論,“腦為髓海”。楊上善注說“胃流津液滲入骨空,變而為髓,頭中最多,故為海也。是腎所生,其氣上輸腦蓋百會穴,下輸風府也”。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絡,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柳雨墨用手指按摩秦雲天頭頂的百會穴,然後兩隻手分開,左右大拇指一起按在百會穴的位置,輕輕顫動。順勢兩手的中指按在秦雲天額頭前的神庭穴,小指則按在太陽穴的位置,輕輕揉動。
神庭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配行間治目淚出;配囟會治中風不語;配兌端、承漿治癲癇嘔沫;配水溝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沖、太溪、陰郄、風池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而太陽穴柔軟,則用最柔弱無力的小指輕柔。
這個姿勢看起來兩隻手的手型就像是兩把合在一起的三尖叉,因此在修行界中便叫做“三花聚頂”。
修道之術中有三花聚頂的說法,三花也叫做三華,也稱為三華聚頂……而三華的解釋自古以來修行著作中大多玄幻無比,深奧難懂,其實通俗易懂一點便是:精、氣、血!
三花聚頂,內丹學術語。在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裡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學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
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干的轉換。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干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
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
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昇華,最後聚於泥宮丸,這就叫做“三花聚頂”。
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秦雲天渾身的元陽都被柳雨墨調動出來,從下丹田出發,經會陰,過肛門,沿脊椎督脈通尾閭、夾脊和玉枕三關,然後到頭頂百會,再由兩耳頰分道而下,至迎香,走鵲橋,最後與任脈相接,沿胸腹正中下,返還丹田。
這也就相當於修行中的小周天,只不過秦雲天是懵懵懂懂的被動修行,雖然修行效果和主動修行不一樣,但是渾身熱氣在身體經脈中滾動,那種舒爽卻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秦雲天第一次感受到這種感覺,只覺得一股難以言語的快感在他盪漾蓬勃,一開始如同小溪涓流,可很快便變成了沸騰磅礴的大海,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