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行症�指睡眠中突然睜眼,坐起凝視,下床走動。多半發生在睡後2小時內,醒後不能回憶。見於任何年齡的兒童,多見於5…12歲兒童。
12。夢魘�指從噩夢中驚醒,能生動地回憶夢裡的內容,使孩子處於極度緊張焦慮狀態的一種睡眠障礙。多發生在後半夜,多見於學齡前兒童。
13。偏食�是指兒童不喜歡或不吃某一種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種不良的進食行為。偏食在兒童中很常見,在城市兒童中約佔25%左右,在農村兒童中約佔10%左右。
14。拔毛癖�是指兒童時期出現的經常無緣無故地拔自己的頭髮、眉毛、體毛的不良行為。多見於4…5歲以上的兒童。
15。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攻擊方式可分暴力攻擊和語言攻擊兩大類,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16。退縮行為�是指膽小、害羞、孤獨、不敢到陌生環境中去,不願意與小朋友們玩的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賴行為�是指兒童對父母過分依賴,並與年齡不相符的一種不良行為。這種兒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發生焦慮或抑鬱。
18分離性焦慮�是指6歲以下的兒童,在與家人,尤其是母親分離時,出現的極度焦慮反應。男女兒童均可得病,與患兒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有關。
19。神經性尿頻�指每天的排尿次數明顯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規正常的一種心理疾病。排尿次數可以從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時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時僅幾滴。以4…5歲的兒童為多見。
20。神經性嘔吐�指一種反覆的餐後嘔吐,但不影響食慾、體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強,往往在明顯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發病,以女孩為多見。
21。性識別障礙�是指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與自己真實的解剖性別相反,如男性行為特徵像女性,或持續否認自己具有男性特徵。多見於3歲以上的兒童。
22。孤獨症�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和對環境奇特反應為特徵的疾病。多見於男孩,男女比例為4:1或5:1。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發現孩子出現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睡眠障礙、性格缺陷、情感障礙、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帶孩子去兒童心理門診,請兒童心理醫生和你一起關注孩子的心理發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10歲左右的健康兒童,手掌是紅潤的,掌上1、2、3線清晰,十指皮肉相裹,關節不突出,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部位沒有某一部位的特別隆起或者塌陷(手掌上的八卦部位分佈見圖)。但是,由於性的發育尚不成熟,所以,大魚際往往高於小魚際。同時拇指根部的褶紋呈鎖鏈狀,古人稱之“孔目”狀,掌上沒有青筋暴露,如果孩子出現這些掌紋特徵,表示這個孩子很健康。
■ 遺尿症
■ 依賴行為、分離性焦慮
■ 孤獨症
■ 神經性嘔吐
■ 神經性尿頻
“兒童期”心理指導
此期特點是生長迅速,智力、體力大增。精神方面應對其和藹、關懷,指導其明事理、辨善惡。這個時期的孩子如果已經形成了心理疾病,就像上面所說的那些症狀,那麼,最好尋求心理醫生調整,或者,由父母來擔任孩子的心理醫生,因為這些症狀,僅僅靠藥物,是難以解決的,我經常是要求身為父母者,從自己的養育方法上找出原因,先糾正“家教”環境。我發現在孩子兒童期處於一個“鬧離婚”的家庭中,兒童逃學的心理障礙性疾病最多。由於父母的“戰爭”使得孩子從想逃離“戰場”的心理轉為逃離“學校”的行為,這種潛意識的“逃離”行為實際是對於父母常年“戰爭”狀態的家庭的報復心理所致。當然,孩子沒有什麼學習“成績”可言。“逃跑”使他產生一種“解脫”的快感。就像上癮一樣,那是因為他小時處於父母“戰爭”中,而因為年紀小,無法跑,現在,他終於可以跑了,而且這種跑,還會使父母“無奈”“痛苦”,就像小時他面臨父母戰爭時的無奈痛苦一樣,他從中得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