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我問都尉一個問題,如果答上來了方可將密令交與都尉!”
“呃……好吧,你問。”
“將軍要我問都尉,依都尉之見,此次契丹與晉交鋒誰勝誰負?”
“這……”藥元福沉思半晌道:“估計晉勝的機率要大一些。”
“為何?”
“契丹雖兵馬強盛,但此時契丹也屬初興,其雖有南下幽燕之心,然尚無入主幽燕之力;晉王頗有謀略,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麾下將士用命,兵馬精銳,且佔地利之便,此戰當屬晉勝。”
“好,將軍密令,令都督率獠牙五千騎及奚人三千騎,南下盧龍(及幽州所在節鎮,包括幽州在內數州)”
“遵令!”
“如有朝一日我軍要進攻盧龍,將軍會選何處為突破口?”
“嗯!”藥元福沉思半晌,斬釘截鐵道:“平州(今秦皇島一帶)!”
“為何?”
“幽州地勢雄要,西倚太行,北枕燕山,東臨大海,南面中原,有古北口(今北京市密雲縣東北)、居庸關(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渝關(今河北省山海關)等重要關隘作為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只有我們扼守渝關就等於守住了南北通往的通道,進而佔據平州地話我騎軍就有了立足之處。進而南北夾擊何愁幽州不破!”
秦方微微一笑,將火漆信札遞了過去,“如此我任務就完成了,信中將軍交代清楚了事情,都尉可詳細觀之。”
藥元福結果信札,仔細地觀閱起來,臉上地神色一時陰晴。將信札收入懷中,臉現瞭然之色。“事已明瞭,將軍說要回去時要將奚族二千人運回滄州,明日我自會安排妥當。”
“有勞都尉了!”
……
一路順風順水,經過一番航行之後,李昇順路去德、景二州巡視了一番,雖然相比去滄州來說這兩州還算得上是簡陋,但經過半年的屯軍也已經恢復了生機。經過孫鶴等一眾官吏地排程、開倉放糧,已經熬過了最難捱的一段時日,地裡一片片黃燦燦的光芒預示著今年地收成良好,眼看著就是一個豐裕之年,形勢一片大好。
軍備方面,由於史弘肇、景延廣等精銳步軍已經抽調回滄州重新編製成禁軍,目前此地完全是有鄉兵來防禦,由以前跟隨李昇的兩個“老”校尉為留後。忙時為農,閒時操練,眼下沒有戰事,應付一般地防禦事務已是足夠了。
到滄州之時已是中午時分,匆匆用過餐之後李昇又回到了議事廳之中,哪裡有臨時成立的“參謀部”。此時的樞密院,此樞密院由鷹眼臨時兼任,每天不定時的從各地傳來大量的情報,在這裡彙集整編,再送到李昇的手中。
“允直,如何,今日有何動靜。”李昇踏入門即大聲喊道:“主公,你回來了,昨日有探馬到,幽州劉守光出兵順州。不過只是虛晃一槍。並未實攻,似有試探兩方之意。而兩方卻俱無所反應。”
李昇聞之眼中精芒一閃,道:“這些劉守光可就更慌了,哪個葉天南這兩天有何異動?”
“並未發現其有何異動!”
“嗯!”李昇負手屹立那副大型地圖之前,盯著幽州盧龍之地眼光深邃,自安史之亂以後,幽燕盧龍之鎮雄踞北方並握有重兵,經過這麼劉仁恭、劉守光兩父子的如此“糟蹋”,又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地長期襲擾,幽燕之地已然破敗不少,但無論如何破敗畢竟還是重鎮,地域遼闊,土壤肥沃,加上幽燕地區胡風甚熾,雄豪輩出,實不失為一個立業之地。
從中原王朝來看,燕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江山社稷的安危。這十六州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歷史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即所謂的內長城。中原失“山後”,猶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契丹地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後來石敬瑭割讓十六州,將北邊險要之地拱手讓與契丹,造成契丹統治者南擾的有利條件,從此中原王朝在與契丹的軍事鬥爭中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地位。又由於燕雲十六州是一個先進的農業區,它地農業、手工業和其他文化活動都比契丹本部地區發達。因此契丹統治者對這一地區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改幽州為南京,升為陪都就是最好的證明。契丹扼守住幽雲十六州這片險要之地,儼然以大國的姿態屹立北方,頻頻向中原發起進攻,成為中原王朝長期的心頭大患。有鑑於此,在隨後的幾十年間中原後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