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2/4 頁)
改為,羽林、神武二軍,史弘肇為都神武指揮使,景延廣為羽林軍都指揮使,張藏英為親衛營統制,錦州藥元福另行為驍騎營團練使,一切任命收歸中央。”
唐代三省六部:三省指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
三省為中央最高中樞政務機構,一般為中書決策,門下稽核,尚書執行。
三省長官:中書令(隋為內史令)、門下侍中(隋為納言)、尚書令共行宰相之職。六部為尚書省屬下的中央行政機構,分掌各方面的政務及政令的貫徹執行,並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五監及地方上地府、州、縣有領導、監督之權。其後,三省長官成為榮譽之職,其決策權逐漸被剝奪,宰相一職為他官參加議政所替代。唐中葉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真宰相,其後,地位尊崇的翰林學士,因擁有起草詔敕權,被稱為“內相”。尚書省六部及下屬各司的職權,在安史亂後,由於使職的趨重與普遍化,逐漸被分割,故三省六部制在唐中葉以後,趨向名存實亡。
簡述唐代三省六部制。答:唐代的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和中書省。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頒發皇帝的詔令,其長官為中書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稽核政令,駁正違失,其長官為侍中。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負責貫徹執行重要政令,其長官為左右僕射。三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共同負責中樞政務。六部即尚書省下屬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別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戶口和賦稅、禮儀制度、軍政、法律、刑獄、水陸工程等。各部長官為尚書。三省分權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職司劃分明確,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
第146章 改制,中央集權(二)
一個高效機構的建立是保證改革進行的必要條件,接來的幾天裡李昇以雷霆般的手段將這一切給施行了下去,各個部門的人員都分配了下去,但任命的大多都是副職;這是李昇的平衡之策,一旦有了更好的人選可以隨時撤換,更重要的是李昇將決策權及人事任免權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三省中只有掌管行政的尚書省和負責稽核政令駁正違失的門下省任命了臨時負責人,而負責決策機構李昇則沒有任命人選,六部中吏部李昇亦暫時選擇了空置;許多寒門之士被提拔了起來,前段日子發出的招賢令有了一定的效果,雖然這個時代士族門閥已經基本上分崩離析,但家族的觀念依舊存在,往來投奔的大多是一些寒門士子;李昇在這些士子就任之時召見過他們一次,令李昇驚奇的是這些人當中有許多人竟是行伍出身,不過一想也隨之釋然,在這個武人跋扈的時代,這些寒門士子也不可能去安心的做一個純粹的文人,更多的是“兼職”,想來此時文人、武人並不是分的那麼清楚,各人量材而行,比如王處存他是隻不過是因為身體素質沒這些當兵的好,力氣沒他們大,所以註定不能當將軍,只能退而求其次做個參軍;在這些寒士當中李昇倒是發現了兩個不錯的人才,其中一個叫韓光嗣,北海人。時代為官,張萬進為李昇從滄州逐出之後禍亂青州,聞滄州招賢令,隧全家徙往滄州,李昇任命其為戶部侍郎;孫晟,密州人,隨海船遇盜賊流落至登州(山東)。極富文采,然口吃不能道寒暄。李昇以之為秘書郎,隨侍左右,撰寫文書。
隨著一番整治與整頓,滄州上層建築重新架構起來,李昇將滄州原有官吏徹底打亂,充任到各個部門中,做到上下職互不相識。其中幾個“頑固分子”李昇將其充入王處存的御史臺中和張礪地大理寺中,有了這一批新的寒門士子的加入,整個氣氛變得煥然一新,再不似從前般拖沓,從前的事情一把抓的局面得到了徹底的改善,每個人各擅其職,雖然還有很多部門和機構還沒有組建和完善,但一套流暢而又高效的運轉機構已基本上建立了起來。
正當李昇要抽出手來轉向軍隊改革上之時,有訊息傳來晉軍又敗了。周德威這會敗得更徹底,倉皇地逃出易州,幽州以北全部喪失,落於契丹人之手,晉王李存勖屯重兵於易州,兩方兵馬中間隔著一個幽州隨時準備一場大戰。巧合的是整個中華大地全都平靜了下來,彷彿都在靜靜地觀望著這場戰爭的結果;此時李昇的心卻顯得上下不定,如果李存勖敗了對他也不是一件好事,雖然歷史上這場李存勖屢次大敗契丹,但此時歷史已有所不同,契丹大舉入侵提前了數年,他不敢這麼肯定,按戰略上來說他此刻正是休養生息大舉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