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講深點,陰病多發生在形體臟腑機械運轉功能性方面,陽病多發生在形體氣化功能和精神情緒層次方面,所以在中醫那裡常會聽到:勸人不要生氣、氣機不化、陰盛陽虛等,或者反過來說的一些中醫名詞。
弟子:能不能舉個例子讓我明白中醫的實用性和簡潔性?
先生:病人的病灶在身體的上部,或者表面,就採用超越的方法,讓病變發散出去;病人的病灶在身體的下部,就採用宣洩的方法,讓病變排洩出去;病人的病灶在身體的中部,就想辦法讓身體吸收掉,如果仍有遺留,繼續採用上法直到好為止。
弟子:中醫的治法真是巧妙、直接啊!疾病是活的、會變化,治療的方法跟著改變,不知道的人還都以為曲折!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三十八章 調神就是抓根本
第三十八章 調神就是抓根本
弟子:前些天去一名老中醫那裡實習,碰到一個有趣的病例,我摘錄了對話內容請您評價一下(醫生和老太太是熟人):
老太太:大夫,我頭暈、胸悶,血壓又高了。
醫生:不是沒事了嗎,怎麼又高了?
老太太:不就是為了孫子嘛,我讓他多吃,他媽媽不願意,吵了兩句。
醫生(半開玩笑說):送你一個字:“賤”。
老太太:吵就吵了,臨後還不讓我帶孩子,這不,血壓就上來了。
醫生(半開玩笑說):再加上兩個字,送你三個字:“賤骨頭”。
老太太:哎喲,您提醒我啦,真是“賤骨頭”,我幹嘛吶,生氣真不值!
醫生:這是您的藥,總共十塊半,拿好。
老太太:太便宜了,您一定要加上就診費,否則中醫可怎麼活?
先生:做中醫的都有一個本事:很會“勸病”、或者“拉家常”,並不著急給病人開藥,“勸病”體現在治療方面的功能,就是中醫很重視調節病人的觀點和情緒,實際就是調“神”。
弟子:得病了,中醫強調調“神”,“神”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怎麼調?
先生:“神”怎麼看不到?“神”無處不在,只是無法量化(其實是很精準的量化),在中醫裡,神和心是相通的,在這裡專指的是思維和情緒,調神必須透過調心才能得到好效果!如果每一個人的“神”都一樣,還怎麼能叫成人的世界,這個世界每一個像樹葉這樣的東西都無法雷同,何況是人的形象、思維和情緒?現代科學證明:人的情緒可以帶動70%的疾病,中醫一上來就抓住人“神”的一面,馬上可以控制住70%的疾病,效率之高其它醫學無法比擬。
弟子:思維和情緒不是大腦的功能嗎?心臟只是一個輸血的臟器而已,哪裡有大腦那樣的功能?難怪質疑之聲不絕於耳。
先生:中醫生命理論超越了一般人對於生命現象的認識,包括現代醫學的許多認識,是生命根本醫學,是結論性過程醫學,如果動不動就呈現出僵硬死板的靜止生機,那還能叫做揭示人體生命本質的中醫學嗎?中醫理論規定:生命現象必須有陽性(心臟跳動)主持;不能產生片刻的疏忽和宕機,光有靜止不動的大腦只能帶動死屍,西醫解剖那麼多屍體就是證明;
心臟是人體動力的總樞紐,一刻也不可以停歇,在功能上呈現陽性的特徵:主動;大腦是髓之海,呈現陰性特徵:主靜;靜而無為,是大腦的特性,人的一切“神”的表現皆有大腦指揮和安排,但大腦卻是靜的、卻是無為的,解剖大腦對於認識全身機能的活動,無法達到中醫揭示生命本質的要求,只能看到很多髓狀的靜止的“曲折溝回”,這正符合傳統文化對於醫道“無為”觀念的認識;最“無為”的東西,才是價值體現的核心,“心藏神”是中醫裡著名的一句結論性語言,是“陽有陰生”在中醫理論裡面的正常體現,由此可以看到要把這三個字搞清楚跨度有多大,中醫的內含有多豐富。
中醫規定:大腦叫做泥丸宮,她是靜中有動,是身體一切表現的集大成者,她的所有價值,都體現在管控心臟的能力上,而心臟是執行泥丸宮命令的一國君主,所以“太一”是臨駕於君主之上“心”的幕後決策者,而她在人體中幾乎是“不動”的;這就是大家只知道有君,而不知君上還有“太一”——“太上老君”的道理和原因。中醫把大腦叫做泥丸很有意思,實際上更有深意,這和自然之初:“混沌”的概念遙相呼應,大腦每發出一次思維和指令,不亞於發生一次宇宙“大爆炸”,身體和機能都得跟隨,中醫不會亂起名字,這正是中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