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1)
福哇手機 更新時間:2010…11…2 8:01:26 本章字數:991
第三章
如何論證:邏輯學
邏輯學是一門從壞論證中區分出好論證的學科。亞里士多德自稱是邏輯學的創立者,這並非沒有根據的吹噓。自不待言,從人類社會發端以來,人類的爭論由來已久,人們總想在他人的論證中發現錯誤。洛克(JohnLocke)曾言,“上帝所造之人不過是兩足之物,而亞里士多德使其成為理性動物。”但對論證推理的首次正式研究,我們依然要歸功於亞里士多德。不過,在這方面以及在其他方面,首先也要承認柏拉圖的貢獻。在普羅泰戈拉的引領下,柏拉圖對言語諸部分進行了重要的區分,這些區分形成了邏輯學得以建立的部分基礎。在《智者篇》裡,他區分了名詞和動詞,將動詞界定為動作的指號,將名詞界定為發出這些動作的能動者的指號。他認為,一個句子要由至少一個名詞和至少一個動片語成:兩個連續的名詞或兩個連續的動詞,將永遠無法構成一個句子。“行走跑步”(Walksruns)兩個動詞連用不是一個句子,“獅子牡鹿”(Lionstag)兩個名詞連用也不是一個句子。最為簡單的句型就如同“某人學習”(Amanlearns)或“泰阿泰德飛翔”(Theaetetusflies)等句式樣子,唯有包含這種結構的句式樣子才會是真實的或虛假的(Sph262a…263b)。將句子分成小的單元(這裡僅僅是一個可能的例子),是對論證進行邏輯分析的具有本質意義的第一步。
亞里士多德留下一些邏輯學論著,傳統上按照以下順序將它們編排在全集的前列,即:《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與《辯謬篇》。這一編排順序既非這些著作撰寫的前後順序,也非最為有效的閱讀順序。就亞里士多德對他所創立的邏輯學的貢獻而言,最好還是先研讀《前分析篇》,此篇不僅最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