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路邊蹲下,圍攏著地圖商議,決定抓住這一難得的戰機,打掉送上門來的羅歷戎部,從而改變區域性戰場上長期以來敵我雙方對峙的局面。從接到敵情有變的電報到發出南下清風店的命令,總共用了不到半小時。因為時間緊迫,身邊又沒有電臺,此時改變作戰計劃,他們只能先斬後奏了。此次戰役的關鍵是我軍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趕在羅歷戎部隊的前面到達清風店。當時,我軍離清風店尚距200華里左右,而半機械化裝備的敵軍離那裡卻只有90華里,200裡比90裡,我軍硬是靠著自己的鐵腳板在一晝夜間跑到了敵人的前面,贏得了可貴的戰機。當羅歷戎部被阻擊在清風店周圍時,他才發現擋在他面前的是從天而降的我軍主力。及至到了清風店,楊得志才向上級報告了他們的行動。戰役在10月20日打響,至22日上午結束,清風店一役共殲敵2萬餘人,生俘敵第3軍包括羅歷戎在內的正副軍長等將校級軍官10名,從軍長到馬伕沒有逃掉一個。聶榮臻高度評價了這次戰役勝利的意義,朱德總司令也為戰役的勝利專門作了一首詩。清風店一役是我軍指揮員主動創造的一次戰役,是楊得志軍旅生涯中的一篇傑作。 清風店戰役之後,楊得志率部又乘勝追擊,經過六天六夜的激戰,拔下了石家莊這顆楔在華北解放區中間的釘子,摧毀了蔣介石苦心經營多年的這座“石門”。石家莊,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奪取的第一座大城市,朱德稱此役為我軍奪取大城市之“創例”。從1948年底開始,楊羅耿兵團一路馬不停蹄,披荊斬棘:圍打新保安,吃掉了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奪取太原城,端了閻錫山的老窩;進軍大西北,苦戰蘭州,消滅青海馬家軍馬步芳的主力,直到解放寧夏銀川,為新中國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戰功。 建國後,楊得志任第19兵團司令員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奉命率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彭德懷司令員親自點將要楊得志的第19兵團赴朝。這樣,1951年6月12日傍晚,作為第三批參戰部隊,楊得志率第19兵團分四路跨過鴨綠江,雄赳赳,氣昂昂地殺上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第一線。出國前,周恩來總理特意安排在中南海接見楊得志等人,為他們送行。周總理自豪地說“要把你們‘三楊’(楊得志、楊勇、楊成武)都拿出去,叫做‘三楊開泰’!”第19兵團入朝後參加了1952年4月22日開始的歷時五十多天的第五次戰役,粉碎了敵人在我側後登陸、夾擊我軍的計劃,迫使敵人轉入戰略防禦,並於不久接受了停戰談判。其後兩年,敵我雙方談談打打,打打談談,我志願軍配合談判,先後粉碎了敵人的“夏、秋季攻勢”和空中“絞殺戰”,並繼之發動了兩次有目的的進攻,大量殺傷與消耗了敵人。其中,1951年10月第19兵團的第64軍和第47軍所進行的馬良山阻擊戰打得非常漂亮,該山嶺成為敵侵朝聯軍在西線的“傷心嶺”。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任命楊得志為志願軍第二司令員,此時,彭德懷司令員已經回國,作戰方面的指揮工作主要由楊得志擔負。在“志司”,楊得志有這樣一個習慣:通常是戰前一個人仔細閱讀、研究文電、分析敵情、反反覆覆思考,等情況熟記在心中或有了方案雛形,再聽作戰處同志、周圍同志的意見,或是讓大家七觜八舌地討論,從中吸取精華,與自己的思路糅和在一起,取長補短,形成方案,再交給大家討論,最後定下決心。在朝鮮戰爭期間,楊得志還直接參與指揮了聞名世界的“上甘嶺戰役”。  
楊得志小傳(4)
1953年8月,楊得志作為志願軍國慶觀禮代表團團長率代表團回國。10月1日,他與全體代表團同志參加了莊嚴隆重的建國四週年國慶觀禮,並在天安門城樓上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54年11月,中央任命楊得志為志願軍司令員。為表彰他在朝鮮戰場上的卓越貢獻,朝鮮民族主義共和國政府授予楊得志一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1954年從朝鮮回國後,楊得志入軍事學院學習併兼任戰役系主任,1955年畢業後任濟南軍區司令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自1973年起,楊得志相繼任武漢軍區、昆明軍區司令員。從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1966年遞補),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楊得志被選為中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