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反掌間,以矛攻盾(第1/3 頁)
水流之中,有歷史氣息流轉,撲打在身上,滲入文思之中,潛入心底,令殿中之人漸漸沉浸,雖有窒息之感,卻可眼觀長河之勢,生出一種坐看風雲起的感受。
“哦?將自身的史家感慨,融入杯中水裡,皆水汽與文思散發,可惜……”
閉目感應,能知玄妙,那九韻齋主只是放開感知,立時文心通透,知曉了水流原理。
“終究是雕蟲小技,雖將自身文思,與秩序相合,扭曲光影,觀想幻境,進而影響他人感官,但畢竟只是障眼法,難以動搖我心!又如何能算論道?”
“他到底領悟的不是儒道秩序,而是殺伐為主的兵家秩序,侷限住了思緒和手段,怎麼變,都不可能真個展現出人道精彩。”
“大儒論道,縱然談及天地三才、宇宙洪荒,但歸根結底還要與人相合,將道理運用到人道上,不然就是空談,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兵家殺伐固是人道一景,但沙場於外,有先天侷限,邱言可能施展的手法,我雖難以盡數料到,可大體範圍卻盡在胸中!”
杯中水流洶湧而出,看似神通之法,其實不然,是邱言以自身思緒、結合諸多因素,令他人的感官生出錯覺。
簡而言之,就是欺騙了感知,在沒有實物的前提下,以假亂真。
對於這點,幾位大儒自是一眼就看出虛實,卻都沒有插手,這次邀請邱言過來,乃是九韻齋主的提議,他們自然不會置喙。
而九韻齋主心裡想著,整個人則盤坐不動,文思流轉。說出一段典籍上的話來,透露出飄渺、超脫之意。
頓時,四周流水滑動開來。其人宛如一根定海神針,能避水流。
其他大儒也同樣以文思定住己心。任憑水流衝擊,卻依舊安坐不動。
兩名被請來的大儒,更是出*談——
“邱言畢竟年輕,這等干涉他人感官的手法,對那未凝文心、或者初凝文心之人,或許能有不錯效果,能令其人沉溺其中。可對於我等念合秩序者,卻是沒有多大作用。”
“不錯,秩序為世間根本,乃變遷根源。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把握住一道秩序,那是任何變化,都難以迷惑心靈的。”
對於大儒來說,這變化或許沒有多少影響。可對甄知佐、安錦等儒生來說,對那小沙彌慧我等六名僧人而言,影響卻著實不小,沉浸河中景象,體會立時變遷。彷彿過客,目睹人道歷史的變化,竟也心潮起伏!
搖了搖頭,九韻齋主抬起衣袖,輕輕扇動:“邱生,你若只有這點本事,未免有些令人失望了,就讓我將之破去吧。”
那袖子裡秩序滾滾而出,好像一柄利劍,破開水流,要將之蕩盡!
對於大儒而言,靠著秩序之力的震盪,隨時都能將這思緒幻境破碎殆盡,令一切恢復如常。
只是,這一道飄渺秩序顯現之後,邱言卻是露出笑容,心念傳遞過去,那水中的歷史景象陡然一變,變化出一道道身影,隱隱有士農工商之分。
跟著,身影擴散,遍佈水流各處,那水流邊緣迴旋、徘徊,赫然成環,如城池般圍攏,這個時候,才有兵家秩序顯現出來,但只在外圍。
兵家秩序一現,立時讓九韻齋主意識到剛才疏忽。
“這邱言方才並未直接動用秩序之力,是了,若是他動用了,這思緒幻境不會這麼容易就被看破、攻破,只是如今才動用,可是有些晚了!”
念頭落下,其人身上漣漪陣陣,散發出澎湃的秩序波動,這波動不再是源於天地之間,而是以其人為源頭,迅速擴散開來。
周遭水流登時稀薄,就要消散,那沉溺在裡面的眾人也都如夢初醒,面色各異。
就在此時,兵家守備之秩序,聚攏過來,越發凝實,但並未深入水中,而是像一個罩子般圍住邊緣,散發出守衛邊疆、安國保民的意境氣息!
同一時間,身居水流中央的邱言,吐出一句話來:“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
話語一出,“心”字從思路中湧出,融入稀薄水流,那水中計程車農工商身影終於清晰,乃為萬民,散佈各處,演繹衣食住行,宛如一微型小國,呈現在眾人眼前,引來一陣驚呼。
更為驚人的,是這些明明只是被觀想、虛構出來的萬民,一個個卻靈活如真、栩栩如生,動靜間,彷彿胸膛裡真的有顆屬於自己的心!
“以念成心?”見到這一幕,九韻齋主那眼皮子也忍不住跳了一下,“這邱言的資質當真是高的有些駭人聽聞了!他這是同時模擬千百萬人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