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雜言民事,當呈龍前(第2/2 頁)
面,”王甫適時開口,“不過,這名考生的這個解釋,是去除種種因素後,最極端的狀況,但亦說出了商人囤積糧食對農事的壞處!”說話的時候,他的眼中閃過一道寒芒。
這道寒芒令胡、羅二人一驚,突然想到,眼下那興京城內的諸多商賈,仗著身後背景,囤積糧食,要逼迫新法的局面。
“這個考生,莫非是在投機?”一瞬間,兩人都生出這麼一個想法。
那胡用便道:“此生既說出‘貴賤皆傷農’的說法,莫非已有解決之法?莫非是要抑商?”
這話一說,羅中傑神色稍變。
要知道,大瑞對商賈的態度是很開明,與前朝相比,甚至可謂寬鬆,連反對變法的舊黨,對於商賈也多持肯定態度,馬陽其人則有“農盡力、工盡巧、商賈疏通”之說。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商賈牽扯朝中利益。
在這種大環境下,若是考生持著抑商之念,前程很可能受到影響。
說完這句,胡用繼續看了下去,他對這個考生很是戒備,準備再找文中的一兩觀點,作為破綻,但沒想到這一看,竟是漸漸沉浸。
此文不見多少華麗辭藻,多是描述的升斗小民的生活,用簡單的話語去記錄他們經歷的雜事,放在平時,在場的三人沒有一個人有閒心去關注這等文章。
但面前的這一篇言之有物,看似瑣碎,卻有一根清晰的脈絡聯絡,更不斷點出一個個現象。
與胡用想得不同,文中不僅沒有給出解決之法,反而描述了一個又一個問題,如物價上升、銅錢減少、苛捐雜稅、土地兼併……
越看,越讓人有種毛骨悚然之感,當真是弊病百出!
之所以會有這等效果,蓋因裡面的內容,非是杜撰,而是源自邱言北上西行感悟人道、擷取信民生活,每一點每一滴,都有真實依據,處處自洽,配合上文中幾個人物的悲歡離合,等三人看完之後,居然久久不能回過神來。
過了好一會,胡用吐出一口氣,懷疑道:“這考生是何來歷,怎可能知曉這麼多事?”
羅中傑默然不語,可臉色也是陰沉無比,心下有些不安。
“此文樸實,與文枝楨的文風截然不同,我怕是要弄巧成拙了。”
除此之外,他同樣被文中之事點醒,心中沉重。
羅中傑投靠新黨,雖有政|治志向方面的考量,但主要因素還是為了權勢,可看了這篇雜文後,投機念頭居然淡了幾分,生出了幾絲變法圖強的想法!
至於王甫,則是微微眯眼,露出思索之色,過了好一會,才出聲道:“這篇雜文,定要給聖上看一看!”
這話一說,胡用陡然色變,知道王甫有了決定,這雜文之中,蘊含樸素之感,感染人心,若讓皇帝看到,必有巨大影響,不得不防。
但他不方便反對,只能道:“文中所言,有待考證,貿然呈給聖上,有些不妥,再說,這考生並未給出解決之法,又有對映之嫌……”
王甫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若是一個考生都能給出解決之法,還要我等做什麼?”
這句話已經算是語氣很重了,胡用理智的閉上了嘴巴。
王甫也不理其他,翻開了考卷的最後部分——
策論!
這次會試,他半途出手,搶下主考一職,為的就是選拔人才,經義、墨義且不論,那雜文也只是投石問路之舉,為的是摸一下考生的底,真正的重頭戲,還在策論。
策論,推而廣之,近似施政綱領。
一般的考生沒有相應經驗,寫出的策論必有缺陷,卻能透露出心中所想和政|治傾向,即便是揣摩考官的心思、投其所好,但若沒有深刻的思考,又如何寫出能動考官的文章?
現在,邱言的考卷因被糊名,在場的三人都不知曉考生的身份,看了雜文,對於策論部分,有著不同的看法。
只是,經過了雜文侵染,難免心中沉重,對策問部分也有了自己的猜測,認為會和雜文一脈相承。
“若是一味去找弊端,也算有些能耐,但畢竟難見才幹,不好劃入三甲。”
帶著這樣的想法,王甫凝神去看,入目的是四個字——
利可言乎?
短短四個字,卻好像一道閃電一樣,劃過心頭,令沉甸甸的心中生出一抹光亮!
ps:
感謝“”的打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