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提前入士林?(第1/3 頁)
春秋書院。
這座書院歷史悠久,相傳前朝還未建立的時候,這座書院就已經存在了,當年也曾大儒雲集。
和理宗書院一樣,也是位於城郊,佔據了好大一塊土地。
不過,和新興書院不同的是,這春秋書院的周圍,並沒有太多的學術氛圍,反而聚集了好些民眾,這些人住在磚瓦房裡面,在此繁衍生息,書院外圍,更有連綿良田,田間地頭,有農夫耕作。
乍一看,還以為是一處莊園。
走到春秋書院的圍子邊上,邱言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那一名名農民身上,不時遙望農田——
之前在馬府的時候,那位鄭先生不告而入,見了邱言後,告之春秋書院有請。
得知此事,邱言沒有繼續留席,而是在鄭先生的帶領和馬守的陪同下,出了東都,來到了此處。
走在旁邊的馬守一到此處,就開始介紹起來:“這裡的地都是書院所有,租給這些人耕種,每年只需上繳四成收成,餘下的都留給他們自己,春秋書院歷史悠久,是太史公的傳承,太祖定鼎天下時,為招攬賢達,給予了許多賞賜,書院周圍的土地,就是那時候賜下來的。”
他這位理宗書院的門生,對春秋書院卻格外熟悉,而且話裡話外給邱言的感覺,反而像是春秋書院的門生。
“原來是這樣。”邱言點點頭道。
農民辛苦一年,最後卻要交出四成收成。近乎一半,如果是在邱言前世,幾乎不可想象,但在這個世界。土地都是地主的,在其中勞作的都是佃戶,在他們的觀念裡,自己在別人的地頭幫別人種地,別人拿走大頭那是天經地義,給自己留下來的,就是勞作的酬薪,要是留得多,就被看成賞賜。
其實,所謂佃戶。家中可能也有薄田。不過一來是田地少。二來又可能比較分散,不適宜勞作,這第三。則是家裡人口眾多,靠著一點薄田養活不了,才不得不出來給地主家種地,以此貼補家用,艱難度日。
聽了邱言的話,馬守笑道:“這也是春秋書院蒙太祖厚待,不受賦稅,不用納糧,才能給佃農這些優待。”
邱言聞言,還是無聲的點頭。
上繳四成都被說成優待。這並不令他驚奇,要知道,在劍南道,有很多紳士和大地主家,最少也要收上七成八成,只給佃農留下兩三成的口糧。
這一方面是因為這個世界的人,沒有按勞分配的概念,另一方面,則是收上去的糧租裡面,有一部分要作為賦稅,上繳給朝廷,為了分攤和彌補這部分損失,賦稅的部分,自然會被轉嫁到種地的農民身上。
而且,邱言這一路北來,也曾見過卸磨殺驢的,那可是一丁點都不留下,逼得佃農家破人亡,反正對握有土地的人來說,怎麼都不愁沒人耕種,就算逼死今年的佃農,來年還是有人搶著來做。
“這個時代,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去做,不過,我現在只是一名舉子,只能體驗人道,而且神道方面也沒徹底穩定下來,暫時還不能下手……”
在邱言思索之時,那鄭先生帶著兩人走進了書院圍子。
一進其中,邱言這才察覺到盤踞其中的文思之氣,和理宗書院不同,這春秋書院的文思,顯得更加內斂、厚重。
沿途,分佈著一間間如農家屋舍般的房屋,邱言從裡面捕捉到了一點歷史氣息。
有的屋子裡正傳出朗朗書聲,也有的屋門前,有三兩學子席地而坐,或讀書,或交談,甚至還有人在屋前整理了一下片菜園,正在灑水施肥。
“和理宗書院比起來,這裡的氣氛要輕鬆許多,多了一絲從容。”
邱言開始在心裡比較起兩座書院的異同。
旁邊,馬守還在說著,介紹著春秋書院利用周圍土地,試驗井田制的事情,這春秋書院傳聞是太史公的傳承,自然偏重史家,崇尚上古的三代之治,推崇井田,既然有自己的土地,當然會以此試驗。
“看來,這春秋書院雖然現在的名聲不如理宗,但心也不小,如今試驗井田,肯定是想日後推行天下。”
邱言正想著,就聽馬守話鋒一轉,談到了朝廷即將出臺的新法——
“耕者有其田才是正道,井田為本,可保永固,可惜很多人看不透這點,如今,朝廷即將布行常平法,以常平倉、廣惠倉的錢穀作本,貸放給農人,到期則以銀錢償還,再徵以利息,這豈不是本末倒置,與民爭利了。”
馬守一邊說,還一邊搖頭:“那位黑麵相公太過想當然了,他以為制定法規,世事就能如願,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