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統一之後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個國家。
李斯認為,周朝採用分封制,諸侯各自為政,所以天下戰亂不斷。如今天下統一,如果再分封諸侯國,又將回到以前的分裂局面,應當採用中央集權管理。
李斯的提議遭到博士淳于越的強烈反對。淳于越上奏秦始皇,說天下之大,如果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就和普通百姓一樣,萬一發生叛亂,誰來相救?比如齊國的田常,晉國的六卿,都發生過叛亂,如果秦始皇不採用分封制,不以古為師,國家就不能長久。
這一奏疏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淳于越交由李斯處理。李斯對淳于越進行審查,最後給淳于越定的罪狀是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接著,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秦始皇也採納了。
於是,大權在握的李斯,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和處罰。總結起來,可稱為“兩個凡是”: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一律燒掉;凡是博士收藏的詩書一律燒掉。有談論詩書者,在鬧市區處死,暴屍街頭;有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者,全族處死;官吏包庇知情不報,同罪處置;得令後三十日之內不焚書者,面上刺字,發配去修長城。
次年,也就是焚書的第二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將咸陽的儒生四百六十餘人活埋。這一“坑儒”事件和“焚書”事件,合起來就是中國歷史上重大而著名的“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人類文明都是一次空前的大摧殘。
在這一浩大的摧殘中,秦始皇的*顯而易見,而李斯的推波助瀾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李斯這樣乾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迎合秦始皇的心理;另一方面,則完全是為了自己——他要從精神上徹底打垮和消滅異己、競爭對手。面對如此暴戾的摧殘,有識之士和學者誰還敢來秦國呢?李斯也是學者出身,而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文化人殘害文化,文化人背叛文化,古今罕見。
顯而易見,他是一個投機分子,一有機會就要表現自己的慾望。
對秦始皇的忠誠,完全是為了保證自己的仕途順暢。國家是小,私利是大。他當然不願意秦始皇早立嗣君,他打心眼兒裡渴望秦始皇長生不老——秦始皇在,他的地位和榮華就在;何況,他深知,秦始皇最忌諱聽到“死”這個字眼,他才不會去幹恐嚇秦始皇的傻事呢!儘管他對秦始皇精神、身體狀況非常瞭解,又有作案的人力和財力,然而,最緊要的一點,他沒有作案動機。
那麼,另一個隨行人員趙高呢?
4
趙高和李斯大不一樣。
他的身世十分糟糕,他是趙國貴族的疏遠族人。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愛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後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趙高的祖上,就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在趙國無寵,在秦國無援,不得已而滯留於秦,後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後代流落於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嚇死秦始皇的神秘預言—(秦)(6)
趙高的父親犯法被處以宮刑,他的母親受到株連當了奴婢,後與人野合,生下趙高和他的幾個兄弟。由於這個原因,趙高一生下來就被閹割了,長大後當了宦官。如果說,李斯是個有事業心、有抱負的人;那麼,趙高就是一個有強烈報復心的人,這種由來已久的仇視和報復心理,大約與他自小就被閹了有關。
不在沉默中變態,就在現實中變壞。趙高是後者。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趙高上宦官這行,可以說是相當出色。他精通權謀,通曉刑法,又會來事兒,三項全能。讓秦始皇喜愛。不但喜愛,而且信任,讓他當小兒子胡亥的老師,教胡亥學習律令,審理判決訴訟案。
老頭子都搞定了,何況一個小孩子。趙高輕而易舉就讓胡亥喜歡上了他。
但是,趙高也不是一路平坦,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曾犯過重罪,蒙氏家族的蒙毅削去了他的官職,並判處其死刑。秦始皇寵幸他,親自赦免,他才逃過一劫。不用說,趙高和蒙氏仇怨不是一般化地深。
而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和蒙氏的關係,不是一般化地親密。扶蘇與蒙氏家族的將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鎮守邊陲,長達十餘年。可想而知,一旦扶蘇繼位,趙高還有活路嗎?
這時候,胡亥年齡又小。從秦始皇的方面考慮,他雖喜愛小兒子胡亥,但有一個前車之鑑——他十三歲時登基,就因為年齡太小,無法掌權,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