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出便衣偵察,還派出三個組進行武裝偵察:一個組去丹陽一帶偵察常州方向的情況,一個組去龍潭、下蜀一帶偵察南京方向的情況,一個組從溧水縣以北的烏山越過京杭國道,經句容天王寺,到了茅山的乾元觀,後又經寶堰到上黨,偵察鎮江方向的情況。武裝偵察組迂迴於南京近郊,出沒於鐵路沿線,遊擊於敵人後方,偵察敵人軍事部署和行動,並且測繪了地形圖。
進入江南敵後以後,粟裕幾乎天天都要把部隊行動和偵察得到的情況發電報告新四軍軍部,親自動筆寫了一份綜合報告,派專人送回皖南。粟裕根據戰略偵察掌握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對江南敵後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形勢和經濟情況、社會情況、地理地形、群眾條件等,作了極其詳細的分析彙報,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供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軍部決策參考。
粟裕的彙報歸納起來有以下一些重要內容:
粟裕從全域性上分析新四軍挺進江南戰場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江南處於日寇侵略我華中內地的主要後方。新四軍進入江南,能夠大量地牽制日軍的兵力,對全國的抗戰局勢有利。南京、蕪湖失陷以後,江南戰場在戰略上降到了次要地位,日寇下一個進攻目標是徐州,抽調了最強大的兵力到津浦線去作戰,包括京滬杭、京蕪、京杭在內的整個東戰場地區,兵力相對不多,這就有利於新四軍在這一帶站住腳跟,發展壯大,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
粟裕從政治方面和軍事方面對敵我雙方作了詳細對比,實事求是地指出,從江南整個情況來看,敵人處於優勢,我們處於劣勢。粟裕進一步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大量事實說明,敵人的優勢和我們的劣勢都是暫時的,是可以轉變的。
政治方面:
敵人佔領了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和戰略要地,氣焰囂張,驕傲蠻橫,肆無忌憚,三五個士兵,甚至徒手士兵,也敢到遠離據點十里、八里的村莊橫行。這就孕育著“驕兵必敗”的歷史必然。日寇在佔領區內到處建立偽政權(維持會),培養了許多漢奸、護路警。這些民族敗類死心塌地為日寇效力。人民遭受敵人燒殺淫掠,敢怒而不敢言,一時毫無抵抗的能力。
軍事方面:
敵人佔領了一批大中城市和戰略要地,更便利其繼續向我們進攻,特別是控制了交通線和掌握了交通工具,往來順暢通行,毫無阻礙。但敵人兵力不足,在交通線上相距五六十里地才有一個據點,每個據點多則20餘人,少則僅3人或4人。但他們的兵器及技術條件都佔了優勢。江南的(江)寧鎮(江)丘陵地帶也有利於敵人機械化部隊和騎兵展開。粟裕分析我們各方面所處的暫時劣勢,著重彙報了江南人民的情緒,指出:京、滬、杭、蕪等地相繼失守,給江南人民的抗日情緒以極大的打擊。南京失陷以後,江南已沒有一個地方政府,人民感到無所依恃,政府的抗日國策也無法傳達到人民中間。江南老百姓已有半年多沒有見到中國軍隊了,渴望有一支能打日寇的軍隊。而那些留在淪陷區的所謂“游擊隊”,其成分最大部分是流氓、地痞、土匪,還有吃了敗仗的散兵遊勇。他們不僅不抗日,還和日寇互相默契,互不侵犯,卻對新四軍先遣支隊百般阻礙,不讓透過;對老百姓敲詐勒索,姦淫搶掠。群眾恨之入骨,咒罵他們是“小日本”。有些地方的群眾自動組織起來武裝自衛,和這種“游擊隊”對抗。江南人民不瞭解新四軍,看見他們穿和國軍一樣的軍裝,誤認為也是這種“游擊隊”。這樣增加了先遣支隊深入江南敵後偵察和發動群眾的困難。
再次受命抗日先遣(3)
粟裕在報告中向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軍部提出,在蘇南敵後廣泛開展發動群眾的工作,在當前至關重要。他說,上海、南京失陷後,中共江蘇省委雖然在群眾中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僅僅侷限於上海周圍一些地區。對老百姓提出的一些現實問題,一時也很難使他們得到信服的答案。如不少老百姓提出:“既然你們說抗戰一定會勝利,敵人力量在削弱,為什麼徐州又撤退了呢?”這些都要透過艱苦細緻的工作去解決。
粟裕還詳細彙報了先遣支隊在蘇南敵後開展宣傳和統一戰線工作的做法和已經取得的效果。
粟裕率先遣支隊走到哪裡,就把宣傳工作做到哪裡,全體指戰員人人都是宣傳員。先遣支隊在烏溪鎮召開群眾大會,粟裕站在一張方桌上對鄉親們說:“我們新四軍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來到敵後南京城下,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解放江南人民而戰鬥到底!新四軍是保障人民利益的隊伍,要開展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