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折昭的煩惱(第1/2 頁)
午時,眾人已快要喬遷新居為由,尋得一處酒肆小酌。
有諸多美麗的維密娘子侍酒,加之今日蘇三並沒有同路而來,蘇軾自然與崔文卿開懷暢飲,一罈凌冽的劍南燒春下肚,兩人的臉上均是飄上了一絲紅色。
酒酣耳熱之際,蘇軾忽地輕輕一嘆,收斂笑容認真開口道:“文卿兄,再過幾日,在下便打算返回洛陽了。”
崔文卿聞言一驚,訝然言道:“那日聽都督娘子說過,蘇兄不是還要前去邊關了解形勢麼?為何這麼快就走了?”
蘇軾笑嘆道:“洛陽公務繁忙,實在不容拖延,昨日安石丞相更是親自來信,讓我處理完一切之後儘早回去,故此,也只能決定離開了。”
“準備多久走?”
“若無意外,大概是後天。”
崔文卿微微頷首,不知為何,竟是生出了依依不捨之情。
說起來,他雖則與蘇軾認識不久,然卻感覺已是交情莫逆。
蘇軾為人光明磊落,豪爽仗義,雖則為文人,卻絲毫沒有一點迂闊之氣,與之相交如飲美酒,不覺自醉。
能夠與這樣的高才逸士成為好友,特別這個人還是名震古今的蘇軾,崔文卿在心中還是忍不住有些小驕傲的。
故此聽到蘇軾將要離開的訊息,他自是感覺不捨。
輕輕一嘆,崔文卿親自為蘇軾斟滿了杯中美酒,舉起酒杯鎮重其事的言道:“蘇兄此去,你我再見只怕要在數年之後了,這一杯酒權當為蘇兄踐行,還望蘇兄不要忘記崔文卿這個朋友。”言罷,一飲而盡。
蘇軾微微一笑,也是舉起酒杯飲得乾乾淨淨,心內卻有著一份不能對崔文卿言及的秘密。
昨日,王安石的回信抵達府谷,對崔文卿所提出的異地安置之法大是褒獎,更提及就連官家,也非常認可這個主張。
王安石更在信中毫不避諱的言道,如果崔文卿能夠考取科舉進入仕途,必定能夠成為朝廷的棟樑之才。
故此,王安石請求官家特意找到了集賢殿大學士、落雁郡主陳寧陌,讓她能夠收崔文卿為學生,研習五經六義,以便備戰明年的科舉考試,據說陳學士已是同意了下來。
陳學士本就是蘇軾在國子監時候的儒學老師,她的本領蘇軾在清楚不過了。
只要拜在陳學士門下認真專研學問,蘇軾相信崔文卿科舉及第自是手到擒來。
而且以陳學士的雷厲風行,邀請書函只怕會很快送到府谷,故此崔文卿前來洛陽的日子指日可待,兩人再見更不再是難事。
只不過,這些事情卻不能對崔文卿說明,更不能透露出安石丞相對崔文卿的重視,蘇軾也只能將這些心事壓在了心底。
笑了笑,蘇軾正容言道:“總歸一句話,在下期盼文卿兄能夠儘快前來洛陽,到時候咱們兄弟倆在把酒言歡。”
崔文卿啞然失笑道:“好吧,那到時候在下再和蘇兄一聚,不過等我前去洛陽之時,可不止蘇兄你一人想念我啊。”
一聽此話,蘇軾瞬間明白了過來,嘴角溢位絲絲冷笑:“你說司馬唐?雖則為貴胄子弟,但也是文卿兄你的手下敗將而已,不足為道,況且,你乃楊文廣外孫女婿,那老頭兒出了名的護短,是絕對不會坐視你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的,即便是司馬光,也是不行。”
崔文卿早就聽說過楊文廣的大名,更對這位楊家將家主心存敬意,笑道:“既然如此,那我就能夠放心了。”
此時此刻,在府谷縣外的振武軍中軍大帳,折昭頗有些愁眉不展的感覺。
自從午時收到了政事堂的文書,那雙頗有英氣的柳眉就一直沒有舒緩過。
文書乃是尚書令王安石親自擬就。
這封勞煩秉筆丞相親自動筆而書,且非出自他人之手的公文,一看就不是那麼簡單,不用問也是為了協商大事。
折昭思來想去,最近府州能夠讓王安石這樣高度重視的事情,肯定是“異地安置”莫屬。
果然,當看罷第一眼,所言所語的便是“異地安置”之策。
王安石在公文中對摺昭上奏的“異地安置”之策大加讚賞,言及是為解決江南道水患的一個重大舉措,經過朝廷朝議討論,立即得到了群臣們的一致擁護。
主要負責救災事宜的計相韓琦,更是直截了當的當殿認為“異地安置”之法乃是開天闢地的創舉,可謂救災救濟的奇思妙想。
說起來,歷朝歷代大災之後移民不是沒有過,但卻是朝廷出錢出糧,將災民遷移到其他地方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