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3/4 頁)
前世,日本一共有兩個人拿過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1968年),大江健三郎(1994年)。
川端康成眼睛特別大,跟貓頭鷹一樣,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作家。
這傢伙怪癖不少,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寅吃卯糧的習慣。
當他從內幕訊息中得知自己獲得了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時,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價值7000萬日元的富岡鐵齋的屏風。又花了1000萬日元買了古墳時代陪葬俑的頭,總共買了近1億日元的藝術品和古玩。而他明明知道那一年的諾貝爾獎獎金只有2000萬日元。
他生前欠債無數,而且從來不還,聲稱“錢這東西,哪個傢伙有就該往外拿;沒有,就不要還!”死後被發現他收集的國寶級重要文物就有200多件。
當然,他不是自然死亡,又或者生病死亡的,他是自殺的。
1972年4月16日的晚上。他選擇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這與他的抑鬱孤獨,傷感苦悶分不開關係,但恐怕也與他深受物哀思想影響有關。
他認為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稱“在日語裡,悲哀一詞是與美相通的”,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也認為“藝術的極致就是死滅”。
物哀。它已經滲透到了島國人的感情世界,影響到了島國人的生活方式。變成了該民族心理基因的一部分。
甚至因為物哀的緣故,島國人常常會做出種種或不可理喻,或極其壯烈的行為,就比如,在前世——
山口百惠在演藝事業最輝煌的時刻急流勇退。
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在文學創作頂峰之際自殺。
武宮正樹、大竹英雄……在棋賽中,寧願全軍覆沒。也不願放棄“美的棋形”。
塞班島戰敗,七百多日本女生以跑步方式集體跳崖。
日本老人情願餓死也不領養老救濟。對這些老人來說,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形同虛設。據1996年日本報紙報道,老人餓死家中的事例僅在東京就已發生一百多起。
日本許多地方有“伊豆的舞女”雕像,但真實的“伊豆的舞女”(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據說還活著)終生不現身。因為她怕自己的老態損害了世人心目中美好的舞女形象。
……
《伊豆的舞女》,其實就是川端康成的作品,是他的自傳體小說。
葉予來新潟,便是為了紀念他。
這兒不是他的故鄉,他出生於大阪,但這兒卻是《雪國》的故事發生地點。
《雪國》,《古都》,《千隻鶴》,他因為這三部作品而獲得了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其中,《雪國》是他藝術成就的最高代表作。
……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又或許是這幾日來新潟的壞天氣終於壓抑積累到了極致,在葉予等人來到新潟市的當天下午,“雪鄉”新潟就開始下雪了。
大概是因為現在已經三月中旬,這可能是冬末春初最後的一場雪了,因此,它也下得特別兇。
鵝毛大雪,一片一片的雪花緩緩飄落。
僅僅一個下午,整個新潟就被厚厚的積雪所覆蓋了。
而且,到了晚上還絲毫沒有停歇的樣子,可以預見第二天的交通情況定然糟糕之極,出行極其不便。
見此,古田出版社和語葉公司不得不緊急釋出訊息,將原本定於第二天上午的籤售會給延期了。
……
溫暖的屋子裡,落地窗邊。
葉予正躺在沙發上,呆呆地看著外面的雪景。
窗外,灰色天空中,冰冷的大雪花紛紛揚揚地落下,寂靜得讓人不敢相信,竟讓他感受到一種無法排除的悲哀。
“葉予,你在看什麼呢?”看到葉予躺在那兒發呆,正在打撲克的四人中,蘇小沫忍不住問道。
“看雪。”葉予回過神來,轉頭微微一笑,道:“島國的雪,跟華夏的雪是不一樣的,寂寥,閒寂,空寂,甚至虛無,這大概與島國的文化特色有關吧。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是嗎?我怎麼感覺不到?都一樣呀!”小蘿莉好奇道。
“那是因為你不看島國的文學作品。”何茹笑道。
心裡一直壓著的感情問題解決了,這段時間以來,她心情一直很好。
“小茹,幫我查下哪些有名的報刊收稿是不需要實名,只需要留下聯絡方式的。”葉予想了想,說道。
外面的這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