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第3/4 頁)
笑,“將來可以在山頂上修建一座離宮,夏天時來此避暑,或者春天時來此垂釣鱖魚,感受一下斜風細雨的意境。”
李嚴連忙拱手道:“如果州牧允許,屬下明天就安排人上山尋找修建離宮之處,在冬天前完成離宮修建,明年春天,州牧便可以來了。”
劉璟看了他一眼,見他一臉認真,便搖搖頭笑道:“我只是說說罷了,天下未平,還遠不到享樂之時。”
“屬下明白了!”李嚴慚愧地苦笑一聲。
。。。。。。。一個時辰後,船隊進入了西塞湖,湖水東西長約十里,南北寬兩裡,實際上是長江的一處江灣,非常適合做港口,在西塞湖南岸已經修建了十幾棟巨大的礦石倉庫,靠岸邊停泊著七八艘三千石的大船,正在裝載礦石。
裝載礦石用的是吊塔,這也是馬鈞匠院的一個發明,在夏口、武昌等各個碼頭上都已普及了,立一座數丈高的吊塔,利用定滑輪的原理,將貨物吊上船,而另一頭用的畜力,由五頭牛拉拽。
李嚴陪同劉璟前來西塞湖碼頭,卻是有另外的建議,“州牧,屬下有一個想法,或許能事半功倍,更有利於銅礦開採冶煉。”
“你說,什麼建議?”劉璟極有興趣地問道。
“我想在這裡建造一座粗煉工坊,冶煉粗銅錠,然後船隊直接將粗銅錠運去夏口再精煉,這豈不是比運送礦石更要節省運力?”
劉璟見兩岸風景如畫,山清水秀,儼如世外桃源,可惜修建了這麼幾棟倉庫和一些高木架,有點遺憾。
他便搖搖頭笑道:“在這裡建冶煉廠豈不是大煞風景,我倒建議直接在礦山建粗煉工坊比較好,你覺得呢?”
李嚴大喜,連忙躬身道:“是屬下考慮不周,既然州牧同意,屬下立刻在礦山籌建粗煉工坊。”
劉璟見李嚴雷厲風行,說幹就幹,不由十分欣賞他的這種務實作風,緩緩點頭道:“李參軍果然是大才,煩請參軍儘快把礦山制度梳理好,我會另有任用。”
。。。。。。。。。離開礦山,劉璟直接返回了武昌,此時孫權已經返回蕪湖,既然已經最終決定和荊州聯合抗曹,孫權便有了新的想法,一旦曹操在江夏敗北,他便會率軍從東線出擊,進攻合肥,將江東的勢力向北擴張,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與此同時,江東五萬大軍也進駐江夏邾口,與江夏水軍相隔數十里,兩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同時也有利於聯合演練水面作戰。
西塞山距離武昌很近,僅用半天時間,劉璟的坐船便抵達了武昌碼頭,碼頭一側的港灣裡泊滿了民船,江夏軍已經下達了禁航令,西起蒲圻,東到柴桑,上千裡的江面上不準任何民船和漁船航行,江夏水軍在江面上巡邏,一旦有民船違令,將遭到嚴懲,所以江面上只有官方貨船和軍船出沒。
碼頭上也停止了民間貿易活動,只有軍隊或者官方貨船在裝卸貨物,和從前的熱鬧繁華相比,已經冷清很多。
劉璟上了岸,只見十幾艘官方的千石貨船正在裝載糧食,和西塞湖一樣,武昌碼頭上也豎起了十幾座數丈高的吊塔,吊塔頂上裝有一隻滑輪,只要把糧食放進一頭的皮兜,另一頭拉拽鐵鏈,便可將一包包糧食送上大船。
不再像從前那樣靠人力揹負上船,不僅大大提高裝卸效率,而且不再需要那麼多碼頭工,有助於減緩江夏的勞力緊張。
馬鈞這項發明得到了江夏官民的一致稱讚,連江東也派官員來學習,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江東各大碼頭上也會出現無數的吊塔。
這時,劉璟意外地看見了馬鈞,他帶著十幾名弟子正站在一座吊塔前商討著什麼,這是馬鈞的一貫作風,他會對自己的發明不斷改進,使它能更加發揮作用。
劉璟笑著走了上去,馬鈞也看見了劉璟到來,連忙帶著弟子上前施禮,“參見州牧!”
他雖然說長段話還是有點困難,但短話已經不再結巴,和從前相比,他顯得更加自信了,劉璟笑問道:“你們在商議什麼?想改良吊塔嗎?”
“正是,我們在考慮如何更省力?”
劉璟頓時有了興趣,笑道:“不妨詳細說說?”
馬鈞給自己的大弟子使了眼色,大弟子上前抱拳解釋道:“我們考慮在吊塔上裝一個鐵皮滑鬥,大概有兩三丈長,只有把另一端放在船上,糧食麻包便能自己從滑鬥上直接滑入大船的貨倉內,更加省力,不過這樣也有不便,就是要改造吊塔上的皮兜,使糧食能夠有順序地滑落,我們暫時還沒有解決方案。”
劉璟點點頭笑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