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部分(第1/4 頁)
說到這,李堪取出一封信,遞給了張遼,“這是陸司馬在撤離北海郡時留下的一封信,他請我轉給文遠,請文遠一覽。”
張遼心中暗暗嘆息一聲,李堪果然是有目的而來,並非來看看自己那麼簡單,儘管心中嘆息,他依然不露聲色地接過信,迅速看了一遍,陸遜在信中寫得很清楚,漢軍將駐紮在樂安郡,不希望和曹軍作戰,如果曹軍一意孤行,漢軍也絕不會退讓。
從這封信中,張遼看到出兩個關鍵點,一個是漢軍已經撤軍到樂安郡,集中兵力,不讓自己各個擊破,另外漢軍將保持在青州的存在,願意和曹軍保持對峙狀態。
張遼起身,快步來到沙盤前,仔細看了看樂安郡的位置,樂安郡背靠黃河出海口,境內有濟水和淄水乾流,還有大片海域,難怪漢軍要佔據樂安郡,退可乘船離去,進可席捲青州。
這次張遼的任務是收復臨淄,看來任務可以完成了,但要不要和漢軍決戰,收復整個青州,他必須要請示曹丕,由曹丕來決定。
想到這,張遼便對李堪笑道:“還要煩請文重再辛苦一趟,替我送一封回信給陸遜,曹軍自然秋毫無犯,絕不會擾民,不過戰與不戰,並不是我張遼能決定,在接到鄴都命令之前,我也不希望在青州燃起戰火。”
。。。。。。。。。
第二卷江夏 第1111章 鄴都隱憂
中原大戰結束後,豫州和徐州各郡的地方官聞風而動,紛紛表態效忠漢國,一時間,各郡各縣皆降下魏旗,換成了漢旗。
而漢軍在取得中原大戰勝利後,又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趙雲率領,率十萬大軍圍攻洛陽,另一路則由文聘統帥,共八萬精銳大軍,部署在東郡的黃河一線,對黃河以北虎視眈眈。
而黃忠則作為後援,率五萬軍駐紮許昌,同時他也負責收編十萬曹軍降兵,取其青壯,去其老弱,將十萬降軍整編為六萬精銳漢軍。
在隨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裡,劉璟都在中原各郡視察民情,接見官員,任命駐軍都尉,鞏固漢軍對中原的佔領,同時也穩定住了中原局勢。
時間漸漸到了九月初,夏日暑氣消退,早晚有了一絲涼意,劉璟已經巡視了大半個中原,最後一站是視察東郡,之所以將東郡安排為最後一戰,是因為東郡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東郡緊靠黃河,黃河對岸便是鄴都所在的魏郡,它同時也是北方軍隊南下攻打中原的北大門,當年袁紹討伐曹操,大軍便是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南下,目前,文聘和劉虎率八萬大軍就屯兵在東郡,將漢曹戰場推進到了黃河一線。
這天上午,漢王劉璟在十幾名漢軍大將的陪同下,在白馬津視察黃河防禦,白馬津是黃河古渡口,這一帶是太行山餘脈,兩岸山勢起伏,但並不險峻,寬闊浩蕩的黃河水便從大片丘陵山地之間向東奔流而去。
陪同劉璟視察渡口的高官還有相國司馬懿和東郡太守程銳,眾人站在一處山腰的平臺上,遠遠眺望渡口上的船隻和波濤滾滾的黃河,劉璟的目光更加遙遠,投向了黃河的另一端。
旁邊文聘說道:“殿下,曹軍在黃河對岸只部署了一萬軍隊,分佈在白馬津和延津,防禦薄弱,卑職覺得這是個機會。”
劉璟笑了笑,對文聘道:“飯不能吃得太快,否則容易噎住,不用著急,我們慢慢來,穩住中原,再給士兵們足夠的休息和訓練,我們再出兵北上。”
文聘臉上露出一絲失望之色,他原本以為在東郡屯兵八萬,就是準備渡河北上了,沒想到漢王並沒有北上的計劃。
這時,司馬懿又笑道:“文將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洛陽還沒有拿下,青州尚在對峙之中,應該先拿下青州和洛陽,再考慮渡黃河北上,再等幾個月吧!”
文聘也覺得自己性急了,歉然道:“卑職只是從軍事上考慮,有些淺慮了,請殿下勿怪。”
劉璟點點頭,他並沒有責怪文聘之意,他又問太守程銳道:“曹丕兩次從白馬津渡過黃河,我想知道他是怎麼渡的黃河?”
程銳連忙道:“啟稟殿下,曹丕渡黃河之時,正好水勢比較平緩,他用的是大型皮筏,一隻皮筏可渡一百騎兵,聲勢頗為壯觀。”
“果然是皮筏!”
劉璟倒有了幾分警惕,看來曹軍在皮筏渡江技術上做了一番苦功,當年曹操用皮筏渡漢水時,都是小打小鬧,現在居然能用皮筏渡騎兵,自己倒小瞧了他們。
劉璟想了想,對文聘道:“要穩重起見,渡口一帶每隔五十步修建一座哨塔,防止曹軍用皮筏渡河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