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綠水橋之間,有一座新修的寺院名叫普福禪寺。
據普福禪寺的旅遊景點介紹,這座小小的寺廟就是曹雪芹所寫葫蘆廟的原型。對於這一點“考證”,有很多人提出質疑甚至在網上謾罵,認為是當地政府組織“磚家”忽悠遊客的噱頭。
但要注意一點,文學創作中的“原型”與歷史考證中的“原址”完全是兩個概念。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沒人能否認他的身上帶著曹雪芹的影子,甚至可以說曹雪芹就是賈寶玉的人物原型之一,但是經過了文學藝術加工。
曹雪芹不是《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山塘街上的普福禪寺當然也不是《紅樓夢》中的葫蘆廟。可創作並不憑空,風土人情刻畫必然與作者的閱歷見聞相關,曹雪芹提到了姑蘇城閶門外的這條街、街邊的這座廟,書中不經意間帶著世上山水人煙的倒影。
普福禪寺始建於宋,寺院窄狹只有前後兩進,中間是一個天井,整個格局呈葫蘆形,雖不大卻一度香火極盛。此廟曾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大躍進”期間,到了2008年,當地政府於原址重建,它在被損毀的五十年後再度落成,成了山塘街上的一處景點。它是葫蘆廟也好,不是葫蘆廟也罷,它就出現在那裡。…;
很多第一次來到山塘街的遊客,看見廟門前的景點介紹時,通常都會露出疑惑之色,皺眉琢磨道:“哦,這裡就是紅樓夢裡面說的葫蘆廟?扯淡的吧,一定是忽悠人的!紅樓夢是小說,哪會真有這座廟?”
還有一些對《紅樓夢》原作印象較深者,可能會面帶得色當場向同伴解說,以貌似義憤或嘲諷的語氣道:“《紅樓夢》我讀過多少遍,那十里街,是勢利的諧音;仁清巷,是人情的諧音,曹雪芹分明寫的是勢利街、人情巷,怎麼能扯到這蘇州山塘街呢?”
往往又會有同伴附和道:“是的,就是的,扯淡的‘磚家’,無聊的政客!弄出來這種東西忽悠人……可悲呀!”搖頭感嘆之餘,神情間卻有幾分自覺見知優越的滿足感。
這一幕在普福禪寺門前經常上演,比如今天,又有一群人在此地做此議論。此時有一個小夥從青山橋方向走來,他挽著一位挺漂亮的姑娘,後面還跟著一位背旅行包的年輕男子,在普福禪寺門前停下腳步看著旅遊景點介紹。此人也聽見了旁人的議論,只是傻乎乎地一笑,自言自語道:“原來曹雪芹也來過這裡,只是這座廟不是那座廟了,呵呵呵,真有意思!”
這小夥子二十多歲,留著小平頭,五官模樣長得還不錯,可臉上總是帶著傻乎乎的笑容,看見什麼都笑呵呵的,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他的面板呈微棕色,顯然是曬的,因為敞開的領口下露出的膚色明顯淺的多。
這人的樣子和他的名字倒是挺般配的,他叫成天樂。
**
序章(下)、葫蘆古寺,成無心之樂
成天樂不是他的學名,他的身份證上寫的名字叫成於樂,但是這個學名除了申辦各類證件,平時幾乎就沒有用過,甚至連他自己都忘了。每當別人問他叫什麼的時候,他都會笑呵呵地回答:“我叫成天樂。”
成天樂的名字,說起來還頗有故事。他的大名“成於樂”,據老爹說是在他出生後不久請一位很有身份、很有學問、精通玄學的“大師”給起的,來自聖人的一句話——“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後來成天樂翻過《論語》,發現孔子真的說過這句話,看來他老爹所言也不盡虛。
上學之前,孩子在家裡或幼兒園一般都用小名,他的小名叫樂樂,讀音是歡樂的樂,與大名的念法不一樣。到了他上小學一年級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師點名,也不知是看花了眼還是太隨意,開口就叫道“成天樂!”
老師一下就把三個字叫錯了兩個字,“於”看成了“天”,音樂的“樂”讀成了歡樂的“樂”。這個名字太逗樂了,全班小朋友都笑了,連班主任老師自己也笑了。孩子們在學校裡往往都有綽號,於是“成天樂”毫無懸念地成了成於樂同學的外號,平時幾乎沒有人再叫他的學名。
別人的外號只是外號而已,而成於樂同學的外號成了他的名字,再配上他一天到晚呵呵傻笑的神情,絕對是名如其人。老師點名叫錯的情況,從小學到大學不止一次地發生,甚至有幾次,成於樂同學自己一迷糊,在考卷上也把名字寫成了“成天樂”,而老師居然沒發現!
然而成於樂同學並不是完全迷糊,至少在高考的時候沒把自己的名字寫錯,雖然他的高考成績非常差,但試卷上的名字與身份證和准考證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他平時就叫成天樂,這並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