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軍。”
“建炎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岳飛在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告捷,史載,金兵橫屍十五里。五月初,岳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紮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於是,完顏宗弼決定放棄建康,準備從建康城西北的靖安鎮向北岸的宣化鎮渡江。”
“見韃子準備逃跑,岳飛立刻帥領騎兵三百、步兵二千衝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新城。接著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此役,岳家軍僅斬殺真夷就超過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至此,建康得以收復。”
“紹興二年,岳飛平定了作亂於道州、賀州的賊寇曹成。而這一戰後,一個曹成的部將加入了岳家軍,他的名字叫做楊再興。”
“紹興四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提議北伐收復失地,其目標便是金人委任的傀儡,偽齊皇帝劉豫控制的襄陽六郡。對此大宋朝廷表示認可,但宋高宗又特別規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
“紹興四年四月十九,岳家軍自江州起兵北伐。五月初五,岳家軍直抵郢州城下。第二日黎明時分,岳家軍向郢州發起總攻。戰鬥異常酷烈,岳飛坐在大纛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岳飛的腳卻紋絲不動。見主將如此,士卒皆奮勇攀登雲梯,攻上城牆。此戰殺敵七千餘人。”
“郢州收復後,岳飛決定兵分兩路。由張憲領軍攻隨州,岳飛親領大軍直趨襄陽,與敵軍主將李成決戰。誰知那李成見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無勇氣據守,倉皇逃遁。五月十七,岳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五月十八日,牛皋與張憲合兵攻下隨州,俘虜了五千敵軍。”
“此役,年僅十六歲的岳雲,手持兩杆數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衝上城頭,為收復襄陽重鎮立下了大功。所以,演義中說岳雲是用錘的,又是謬誤。”
“哈哈。”經過了前半段的重新宣講,新來的人在其他人的解釋下,也漸漸的開始相信陳文的話了,即便陳文說出一些和他們先前聽到的有所不同,也多是善意的笑笑。
“岳飛出師大捷,讓韃子委任的傀儡皇帝劉豫分外恐懼,於是那廝急忙抽調大軍,並請來了大批真夷,號稱三十萬大軍,準備奪回襄陽。可是,立刻就被岳家軍擊敗。見不能如願,敵軍只得固守鄧州,以遏制岳家軍北上的勢頭。”
“七月十五日,王貴、張憲在離鄧州三十餘里的地方,與敵軍數萬人接戰。岳飛又分遣王萬、董先軍兵突擊,敵軍大潰。俘金將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馬二百餘匹,衣甲不計其數。只有敵將高仲帶領殘部逃入鄧州,閉門堅守。”
“七月十七日,岳家軍收復鄧州,活捉了高仲,斬殺敵軍無算,岳雲再次率先登城。鄧州收復後,岳飛隨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並於二十三日收復了唐州州城。與此同時,王貴和張憲在唐州以北三十里,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聯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克。”
“至此,岳家軍成功收復襄陽六郡,而這也是岳飛第一次北伐中原。”
“岳家軍收復襄陽六郡是靖康之後,偏安江南的大宋第一次大規模收復失地。收復襄陽六郡後,岳飛積極恢復生產,整頓防務。很快,這裡就成為了大宋北部防線的防禦和進攻重心。而這裡一直到了一百多年後才被後來的蒙古韃子攻陷,大宋也在那不久就亡國了。”
“建炎四年,也就是岳飛正在致力於收復建康的時候,洞庭湖匪鐘相、楊么裹挾饑民起兵反宋。大宋朝廷數次圍剿,皆鎩羽而歸。到了紹興五年二月,忍無可忍的大宋朝廷派出了岳飛統軍五萬進攻洞庭湖。”
“紹興五年四月,岳飛抵達潭州,賊眾聞聽嶽爺爺至,競相投降。到了六月初二,楊么麾下大將楊欽歸降岳飛,楊么部眾大多解體,只剩下他和部將夏誠尚且據寨自守。眼見於此,岳飛遣降將楊欽為嚮導,大舉進攻楊么、夏誠。很快,楊么被俘身死,夏誠也被擊敗。綿延數年的洞庭湖匪亂被岳飛在兩個月之內徹底平定。”
“此戰,岳飛收服兩萬七千餘戶,十萬餘人,得壯丁五六萬人整編入軍。與舊部共分為背嵬軍、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等十二軍,到了此時,岳家軍軍勢大成。”
這時,見黃昏已去,陳文便招呼著吳登科等人點起篝火。
接著,他又繼續講述岳母去世、岳飛第二次北伐收復商州等地、第三次北伐成功守衛了襄陽等已經收復的土地和南宋朝廷內部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