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而早在627年(貞觀元年);朝廷根據山川走向;地貌特點;將全國劃為十個“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道、江南道、淮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
各道管轄範圍大致如下——關內道:相當於今陝西中、北部,甘肅隴東以及內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道:相當於今河南、山東二省黃河以南、江蘇、安徽二省以北地區。
河東道:相當於今山西省及河北西北部地區。
河北道:相當於今河南及山東二省的黃河以北和河北長城以南地區。
隴右道:相當於今甘肅隴西、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及新疆東部地區。
山南道:相當於今四川東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陝西和甘肅南部地區。
江南道:相當於今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四省,江蘇和安徽長江以南、湖北和四川江南及貴州東北部地區。
淮南道:相當於今江蘇、安徽二省淮河以南、以及湖北東部長江以北地區。
劍南道:相當於今四川中部和雲南北部地區。
嶺南道:相當於今廣東、廣西二省和越南北部地區。
除國內這些州、道外,唐朝及武周朝還在邊疆地區設定都護府(後期又稱大都護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後,始設安西都護府;其後在武則天和高宗共政及武則天單獨執政時期,又逐漸增置,至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時,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共有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並將唐太宗的安西都護府管轄地成幾何級數的擴充套件;但到敗家子唐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6個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唐朝的都護府分為大都護府、上都護府、下都護府三種。
安西都護府: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囊括天山南北,西達波斯(今伊)!即今新疆和吉爾吉斯斯坦全部、阿富汗和烏茲別克大部、塔吉克東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東半部、哈薩克東部和東南部。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成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涵蓋於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統轄著十六都督州府、八十個羈縻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
府治先後設定於西州(今新疆境內)和龜茲(今新疆庫車)。
單于都護府:主要是管理北方邊疆東突厥故地,大致今內蒙古自治區全境,下轄三個都督府、二十四個羈縻州。屬關內道。
府治先後設定於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古城鄉)和中受降城(今包頭市敖陶窯子)。
安北都護府(又曾名瀚海都護府、鎮北都護府):其轄境相當於今內蒙烏加河以北、蒙古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屬關內道。管轄著浚稽州(薛延陀)、榆溪州(契苾)、雞鹿州(奚結)、蹛林州(思結別部)、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田州(阿跌)、窴顏州(白霫)、仙萼州、稽落州(阿特)、居延州、渾河州(葛邏祿)、燭龍州(俱羅勃)、餘吾州(骨利幹)、玄闕州(骨利幹)等羈縻州(括號內為少數民族名)。
府治先後設定於故單于臺(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等。
安東都護府: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李治天皇和武則天天后“二聖”共同執政時期,因消滅高句麗和百濟之後的需要建立的。其管轄區域包括今朝鮮半島北部及西南部、遼東半島全部、吉林西北、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轄有9個都督府、42個羈縻州、100個縣。
府治先後設定於平壤、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新城(今撫順高爾山)、營州(今遼寧朝陽)、故郡城(今遼寧義縣)。
安南都護府(前身為交州大總管府,曾名鎮南都護府):其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達越南廣平省界、東含今廣西南部、西至越南紅河黑水之間。屬嶺南道。管轄13個州(內地州)、39個縣、32個羈縻州。
府治設定在宋平(今越南河內)。
北庭都護府:是武周女皇武則天於702年(長安二年)增設的大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即天山以北包括阿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